第A02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广告
“被困悬崖求留影”
是风险漠视和娱乐心态
科技支出管理需要一场监督赋权
五年注册制能否为教育洗牌?
社保“运动式扩缴”是谁的尴尬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科技支出管理需要一场监督赋权

■个论

近日,多名院士、大学教授因陷科研经费腐败丑闻被查,科技投入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几乎与此同时,《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获批,有力地回应了公众关切。有专家称,这一方案的出台,意味着我国科技投入的管理将出现历史性转折。

根据全国政协的一份统计材料: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科技支出超过5000亿元。与巨额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我国真正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和大师级的科学家还鲜有出现。那么,巨大的科技资金到底流向了何处?(10月21日《重庆晨报》)

公共财政科技支出超5000亿元,足见国家对科研建设的重视。但揆度现实,近年来的科研形势却难言乐观,一面是院士级科学家都卷入腐败案,一面是不少高校流行的跑部进钱,科研经费沦为部分人的灰色福利。严峻的现实似乎在提醒我们:如何解答钱学森之问:培育更多的杰出科研人才,研发世界级科研成果不是仅靠投入公共财政资金就能起到作用。净化学术空气,提升科研能力,既需要加大科研资金投入,更需要相应的科研经费监督机制发挥作用。而后者甚至比前者更为重要,因为每一份投入科技的钱如果没有落到实处,又怎能推动科研的真正发展?

有鉴于此,相关方面已针对科技支出监管做出一定的改革部署。比如由原来的政府部门主管改由联席制度分配资源,由所谓的跑部进钱改由统一的平台申请,避免重复课题,重复研究、弄虚作假等行为。但,值得思考的是,与提升科研支出的透明度,遏制学术腐败的大形势相比,这些举措仍只是治标之策。说到底,真正增强相关制度的约束力,仍需要一场监督赋权。

从实际情况看,巨额科技资金发挥不出应有的效用,这不仅仅是一个厘清如何申请,如何分配的问题,而是钱到底花到哪里去了,相关财务审核是否更大范围地面向公众的问题。换言之,在公共财政科技使用方面,应赋予广大高校师生以及普通民众一定的知情权,通过阳光公开,让民众清清白白地看到学术经费都研发了什么样的学术成果,以公共力量遏制学术腐败的灰色空间。

《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在科研经费方面理清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种大方向是对的。只是,就具体推进而言,需要进一步厘清科研经费的性质与使用。过去,之所以出现一些重复建设课题抑或虚报科研经费的现象,诚然与所谓的权力寻租有关,但经费本身的去向审核过于流于形式却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现在,相关制度安排从权力源头,加强了科研经费的管理,但亦需要自上而下,改变这种审核财务的理念。以此而论,监督赋权,亦不仅仅是向民众赋权,更是向监督者赋权,赋予他们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对科研经费的使用,不是说仅仅凭着几张发票就给报销,而是结合科研成果对相关经费的流向做专业性判断,唯有如此,针对科研支出的管理才可能出现一场真正的历史性转折。□晚报评论员 杨兴东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08566 2014-10-22 00:00:00 三 科技支出管理需要一场监督赋权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