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5版:第十届中国郑州少林武术节 上一版3  4下一版
■相关
让武术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观点
少林武术节“老汤出新味”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观点

禅武一体的少林功夫

中国嵩山少林寺方丈 释永信

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以佛教愿力信仰为基础,充分体现佛教禅宗智慧,并以少林寺僧人演练的武术功法、套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体系。

少林功夫表现出来的深厚文化内涵是禅宗智慧赋予的。少林功夫首先表现为一种信仰,一种对于超常愿力的追求。对于超常愿力的渴望,对于超常智慧的追求,从来都是佛教徒的追求目标。这是少林功夫表现为神奇的武术形式之根本原因,这也是少林功夫与其他武术的区别所在。

武术拳种研究的探索与反思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戴国斌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实践推进了我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当下文化自觉语境需要武术研究以“认识武术文化个性”为目标,以拳种研究为突破。其研究思路是,从中国武术话语出发,以“三节四梢、气、劲”等话语表述武术拳种的文化意义;从文化个性出发,以逆向工程之思路寻其逻辑起点,以具体的武术人以及该拳种生成发展的文化生态,研究其技术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从拳种研究理论系统出发,考察拳种名称的“名实关系”,梳理拳种“击有其术、舞有其套、武有其理、拳有其派”的历程,探究拳种器械的文化之谜。

三种稀见

清代少林武术文献的介绍与评述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周伟良

近代以来的有关明清少林武术典籍研究,一般仅囿于明人程宗猷的《少林棍法阐宗》,或清代张孔昭的《拳经拳法备要》、升宵道人的《罗汉行功短打》,充其量再加上清末的《少林宗法》及尊我斋主人的《少林拳术秘诀》。然而,《少林寺拳棍刀枪谱》《少林拳棍刀枪谱》及《少林拳棒枪刀谱》三种清代少林文献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情况。文章就这三种文献的基本情况逐一进行介绍与评述,并进而提出:武术文献典籍对于今人认识武术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时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也有其重要价值。

试谈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研究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阮纪正

武术说到底是个文化活动、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是具有中国文化系统质的一个全息元;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行为定势,是中国人生存方式的典型文化符号。所谓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不外就是传统中国人处理肢体冲突所形成的行为定势和活动样式,其中饱含中国人世代积累起来应对环境的生命智慧、生存技巧和生活修养。借助武术文化的研究可以帮助中国人认识自己并为自己的发展定位和定向。它不但对武术学科本身的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对了解中国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社会生存状态以及个人生存智慧、日常应对技巧,继承中华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探索我们继续前进的道路也有很大的启发。

记者 刘超峰 整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08635 2014-10-22 00:00:00 三 ■观点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