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独家责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王家辿村:太行山村古风存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美丽乡愁——河南传统村落大型系列报道之十三
王家辿村:太行山村古风存
舂米用的碓臼
形制古朴的玉皇庙
太行山深处的王家辿

鹤壁市鹤山区姬家乡王家辿村,是一个位于古水洹河畔、太行山东麓的古老村落。它始建于明朝初期,几个世纪来近乎与世隔绝。这里青石筑屋,风格古静,布局俨然,民风淳朴。身处此间,凡俗顿消,仿佛置身于那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

“丁零丁零”,一个村民驾着驴车拉着山货,慢慢悠悠向村外驶去。这里几乎见不到任何现代交通工具,村民们保留着最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大都自给自足,很少下山。他们扁担挑水,柴火做饭,驴车拉货,碓臼舂米。王家辿因此被誉为一座天然开敞的“太行山山村风俗博物馆”。

郑州晚报记者 路文兵 文/图

鹤壁报道

王家辿村位于太行山东麓,古水洹河从村东自北而南汤汤流过。10月14日,到达王家辿村已近晌午。站在山顶,只见半山腰一个村落古意盎然,绿树环抱,鸡犬声声充巷陌,炊烟袅袅上梢枝。

走进村落,百余栋清一色的青石屋宅,错落有致地沿一条“O”字形的小路两侧分布。这条小路是村里的主要街道,就像一条银线,把村里百栋古石房串成一串项链。小巷宽不足2米,沿着山势高低起伏,一路走去,便是欣赏王家辿古宅美景的最佳路线。

一路上,大青石上圆润如初的百年碓臼,青石屋旁仍在使用的石碾石磨,栉风沐雨古朴干净的长条石阶,石头垒成以驴骡为动力的脱粒机,以及拴马石、洗衣石……村里随处可见的旧物事,都让人恍惚穿越到另一个时空。

村里的退休教师王楼生说,王家辿始建于明朝初期,至今有600余年历史。“村里的石屋大都是明朝、清朝以及民国时期的建筑。其中,王来锁旧宅,建于1646年,距今已有367年。它与建于1662年的王合生家院、建于1680年的王用来家院、建于1700年的王德昌家院和建于1690年的庙院等5处老宅,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均被列为新发现的文物。”

房前屋后,山坡岭头,放眼望去,便是漫山遍野的香椿树。

王家辿物产丰饶,尤以红油香椿为一绝,色泽红艳、味道香浓,曾为历代皇家贡品。在村口,一块刻有“香椿园区”的石碑引人注目。王楼生说,此处香椿多为自然生长,因该村地处洹河南岸,三面环山,日照充足,气候适宜,水土特殊,故此地长出来的香椿红嫩脆,色泽油亮。

“这儿的山土墒情很适合种香椿,折一枝香椿,插在土里就能活。香椿在俺村又叫‘满屋香’,采一束放在室内,满屋芳香,沁人心脾。”

古屋之畔椿树香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丁零丁零”,一个村民驾着驴车拉着山货,慢慢悠悠向村外驶去。

在王家辿,几乎找不到现代交通工具的身影。这里没有机器轰鸣声,只有青驴的嗒嗒声,村民们柴火烧饭,黄牛耕地,青驴拉磨,挑水、挑柴、挑牛粪,全靠一根扁担。时间好像在这个古村落慢了下来,村民们的步履缓缓悠悠,神情安安然然,过得仿佛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山野悠然岁月。

王楼生说,虽然如今村里通了水泥路,但村里人依然很少下山,村民大都自给自足。村里除了香椿树,还有大片大片的黄连树,黄连树的种子,便是以前村民们榨油的最好油料。粮食秋收后,用石头垒成的脱粒机,靠驴骡拉磨脱粒、磨面。春种秋收,基本全靠人力畜力。

即使生病,村民也很少到山外买药。“村子的漫山遍野都是宝,你看那南山,山腰往上是果树林,柿子树和核桃树最多。山顶有各种各样的中药材,有150多种,柴胡、黄芪、远志、天蓝星等最多。村里很少有人到外面买药,谁感冒发烧了,到山上拔些柴胡,回家滚碗水,一喝就好。”

正午的阳光明亮清澈,身处此间,凡俗顿消。时光在此倒流,仿佛来到那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

古风熏得游人醉

村里的山泉水喝上一口,清凉甘甜,沁人心脾,直教人以为加过糖。“这可是真正的深山矿泉水。”王楼生笑道,“村里不仅水好,空气也清新,就是一座天然大氧吧。吸惯了大山里的空气,偶尔下山,不久就被城市里的污浊空气呛得嗓子疼,回来几天不用吃药就好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甘甜山泉和清新空气的滋养下,村里出过好几位百岁老人,是太行深山里的长寿村。“现在村里的老人有50多口,90岁以上的老人有十好几个。”王楼生说。

甘甜的泉水,清新的空气,令人忘俗的田园风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古朴厚重的石屋村落,石磨石碾、驴车等传统乡村生活方式,以及村东面的龙脊山上有明清时期的豫晋古道,半山腰的狐仙庙,洹河峡谷的原始风光,都令游客流连忘返。

尤其是每年三四月份,漫山遍野的香椿散发出独特的香味,引得周边省市的人们蜂拥至此,高价购买村民采摘的香椿叶。“能摘个把月,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不过为了封山育苗,一年只摘一次。”村民王连锁说。

“这个乡村真美,房子全是石头垒的,随便一个地方,都可以拍出一张好照片。还有,柴火烧饭特别香。”到王家辿拍素材的一位张姓摄影师和他的朋友正在一座石屋大院内烧火做饭,锅里的柴鸡飘着几星金黄色的油,香味四溢,惹人口水。张先生说,他们几个很早就听说这个古村落很有特色,百闻不如一见,美景素材自不必说,地道的传统乡村生活让他感触颇深。

■专家观点

“保持传统”是最好招牌

村里的玉皇古庙,样式极为古朴,至今依然有村民烧香火。

“这庙对面原本是个有几百年历史的戏台,规制不大,但极为精致。每年庙会,周边几十个村庄的人都过来看戏。唉,到了80年代,拆小建大,建好的大戏台唱了3场戏就塌了。”王楼生一边感慨,一边仿佛跌进了回忆。“曾经我们是汤阴县知名的武术大村,出过一些知名的拳师。每到庙会,都有热闹的武术表演。如今只剩几把老骨头还偶尔耍几下咯!年轻人谁练这把戏啊。”

王家辿的古宅为青石建筑,坚固结实。兼之地形所限,房屋规制较小,得到了较好的保存。令王楼生遗憾的是,如今的王家辿,屋虽塌,人已走,村里几乎不见一个年轻人。多数房屋都闲置多年,院内杂草丛生。

郑州大学建筑系主任郑东军认为,王家辿的传统生活方式得以保留,是这个村落“最宝贵的招牌”。“如果把整个村落的村民都迁出去搞开发旅游,那样的传统村落只是个壳,没有灵魂。像王家辿这样原汁原味原居民的村子,它真实的自然风貌、民风村俗、生活器物等传统遗留,才是村落保护的真正核心所在。”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08965 2014-10-23 00:00:00 四 王家辿村:太行山村古风存KeywordPh美丽乡愁——河南传统村落大型系列报道之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