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嵩山论坛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
嵩山河洛,文化地理的“中国”之源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历史地理学家唐晓峰做客“嵩山论坛”——
嵩山河洛,文化地理的“中国”之源

10月24日,北京大学城市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晓峰作为第10期“嵩山论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系列讲座”的主讲嘉宾,以“嵩山与华夏古代文明”为主题在郑州大学做了两个小时讲座,唐教授从历史的角度来解读地理,用地理的眼光来观察历史,给在场学子们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此次活动由河南省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金会、嵩山论坛秘书处主办,河南太极置业有限公司承办。

据悉,唐晓峰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城市历史地理、中国先秦历史地理和地理学思想史,出版了《从混沌到秩序》《阅读与感知》《人文地理随笔》等著作,他学术严谨,同时面向大众,使学术从讲台上走下来,带着可触的历史质感走向更多的读者。

郑州晚报记者

尚新娇

嵩山、河洛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两个标志

唐教授认为,文明存在着多样性,在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大致可分为六大文化区域。后来,河洛地区一枝独秀、迅速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领军的地区,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摇篮的地带。“‘中国’这个事实和‘中国’这个观念开始诞生,和嵩山河洛地区有直接关系。”

从地理学来观察,河南的中国古代文明,有两个标志,一个是一座高山,就是嵩山,另外一个标志就是洛阳,即洛邑。这两个可以说是中华古代文明的两个标志,具有全国的意义,具有整个中华的意义。所以说,我们用嵩山这个名字来做整个中国古代文明的代表。

唐晓峰引用司马迁的《史记》讲过的话,这个地区是一个中国古代文明圣地,“中高为中岳、四岳各为其邦”来表述嵩山的历史评价,“嵩山这种居中的位置,不是我们的地区视野,是全国的视野,也就是全中国、全中华文明的一个象征性的东西。”

“中国”诞生和嵩山河洛地区有直接关系

周武王灭商后在回师的过程之中,路过嵩山产生了一个宏观的战略计划,他觉得嵩山 “此乃天下之中”,要在这个地方建一座都城,从这个地方来统治普天之下,这座城市就是洛阳。

营建东都成周,即洛阳之事,出现在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中,记述的是成王继承武王遗志。唐晓峰讲,“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也出于此,插一个杆子,上下各有飘带,这是“中”字最早的写法。“国”字中有护城河,还有兵器守着一个城池。早期的时候,国都是都城的意思,天下之中的都城就是中国。所以天下之中的国乃中国,中国乃天下之中的都城。这个中国就是洛阳地区。

“这件事情反复在历史文献中被记下来,用几个简单的词来描述,就是‘周公营洛’,这件事情就发生在嵩山洛阳地区。周公对于天下之中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而且由此建造了一个新的、形成了一个新的文明的地理格局。”

“莫非王土”支撑中国人领土观念

“夏商周三代,我们容易理解成一个前后时间顺序,其实它们也是一个空间上的格局,夏朝首先在这个地方发展起来,成为天下文明最高水平的代表。随后是东边的商朝,然后是西边的周朝,它们处在一个轴心地区。”唐晓峰讲述,夏渐渐成为一个文明程度最高的名词。后来这个名词又结合了西边的华山,“华夏”就成为文明与地理挂钩所产生的一个概念。

周朝夺得天下,商人的历史被略去了,商人实际上也有很多贡献,比如说车轮。这个发明在人类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是在周天子的引领下生活,就出现了这样的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样一个文明成就是中国文明的一大特色。这个观念后来支撑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领土观念,所以说中国的领土观念是非常牢固的。”

“《左传》有‘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的句子,继而推出了九州的概念。九州的概念就是在‘莫非王土’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名称叫‘禹迹’, ‘禹迹’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一个专用名词。”

“九州有信仰在里面,有内涵在里面,成为我们文明的思想性的基础。既是事实又是观念,成为打动中国人具有感情意味的词,成为我们的中国心。”

唐晓峰举例:“香港大屿山岛南面一个岛上,有一个农户人家,他做礼仪活动时,不忘在核心位置摆上‘北望神州’的标签。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叹息‘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基本价值观,九州要完整,如果不完整的话,我们中国人是死不瞑目,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底线。”

五岳维中国充满中国的味道

五岳维中国,是高山崇拜和政治相结合。《周语》上记载,王朝的兴衰和山有关系,五岳是我们高山文化最后结局的一个总的文明成果。在不同朝代统治期间,五岳的名称也根据统治者的需要发生过变化。

“北魏迁都洛阳,有一个精神文化上的重要追求,就是要进到岳的范围里面,迁到中国古代的中央,迁到嵩山之下,可以获得华夏文明的法统。”五岳在国家的格局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禹迹、五岳、四渎、九州等,是我们中华的说明书。这些自然要素组成了我们世界的特点,这些地理概念所塑造的文化的地理中国,是我们中国世界文化的特征。所以我们中国的地理,充满中国的味道。

“核心”对中国人

永远有一种吸引力

西周人观察到,中央是所有文明水平、政治文明最高的地方,越往远处,文明程度越低,在文化地理上有一个递减的次序,这个归纳出现了“五服”,进一步加强了“中”的地位。

唐晓峰认为,“中”,即天下之中,核心区,一切是最高的,权利是最高的,文明程度也是最高的,所以“中”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是最重的一个地方,一个地理的部位,只要是“中”的话,对中国人永远有一种吸引力,中国人往往表现出趋向“中央”(首都)的空间行为模式。中国人没有向边疆以外发展的驱动力。

“我们很多城市都有中心轴线,中轴线是‘中’的变体,而增加了对称性,在轴线上容易做前后左右的方位处理,便于进行规划,使中轴线具有明显的控制意义。中轴线后来又被引申到道德范畴,表示追求正直的圣人之德。”唐教授说,“自从洛阳、嵩山这个概念从地方文化变成了全中华的文化核心之后,这个‘中’字就牢固地树立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形态中。‘向心’是华夏文明的文化空间结构,也是中国人的行为趋向。”

“罗马帝国非常大,但是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没有人来呼吁重新恢复罗马帝国,而我们中国会立刻出现呼喊的声音。在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时候,不能忽略地理上的位置,这是中国地理学地理文化控制思想上的伟大成就。这些思想文化上的观念和信仰,是对文明的贡献。”

无形的文化

往往最为核心

两个小时的讲座仍使学子们意犹未尽,在互动环节,一位学生提问,“有一个外国留学生朋友说喜欢中国古代文明,但又说中国近代几乎没有什么文明,您怎么看?”

“这个话不是唯一的,也有外国人说这个话,现代的中国人住的房子、穿的衣服,不全都西方化了吗?他说的似乎有道理。”唐晓峰话锋一转,“但他们忽略了无形的文化,而文化当中一些无形的文化往往是文化最核心的东西,精神里面有许许多多他们看不明白的,他们只看物质文化的外形,而未看到我们内在的文化,我们的朋友关系、人际关系等,都带有我们的特征,他们不明白。”

“真正的文化是什么?文化有几十种定义,有一种最新的定义,就是人和人的关系,而恰恰在这个地方,我们中国的人际关系和西方人际关系是不一样的。”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09656 2014-10-27 00:00:00 一 嵩山河洛,文化地理的“中国”之源KeywordPh历史地理学家唐晓峰做客“嵩山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