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7版:中牟播报 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瓦坡村的变迁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瓦坡村的变迁
瓦坡村申姓老宅
瓦坡村中小路
村民所指之处为瓦坡村古寨墙旧址
房子处为申姓老宅旧址(后连接现存那座古宅)
现瓦坡村村委外景

“我姓闫,他姓李,村里还有马姓、杨姓、朱姓等很多姓氏,现在村里比较大的三姓是耿姓、谭姓和蒋姓。村里人大多都是古时候外地人流浪或是拾荒到此,而后定居。也听人说起过这里曾在宋朝时期非常繁华;抗战时,日本人还在村里住过几年。”10月18日,记者来到中牟县狼城岗镇瓦坡村,85岁的老人闫国贵向我们讲述了他所熟知的瓦坡和瓦坡的故事。

宋朝瓦坡

曾是大型娱乐场所

达官贵人是常客

瓦坡在县城东北部,距城17公里。原名瓦子坡。现有2000多口人,中牟至狼城岗公路贯村,连霍高速村南通过。

宋朝时,瓦坡为京都西门外设立的一处大型娱乐场所,距当时京西不足20华里。此处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逐渐兴旺繁盛。首先是距京都较近,水陆交通方便,又是宋室皇亲贵族及文武大臣去巩县朝陵必经之地,往返人等均于此地歇息游乐。再者中牟万胜镇离此不远,而万胜镇是当时京西最繁荣的商埠,商号林立,来此经营的富商大贾都要光顾这里。另一重要因素是临近汴河上的两处渡口,即西吴寺渡与东吴寺渡,当时北方供应京城的木材、皮货,南方的粮油、丝织品等货物都要靠汴河漕运在这几处渡口卸货物,常年大批客商、行旅都乐于来此观光游乐。由于便利的水陆交通,瓦子坡的兴旺,也成为更多艺人的集散地。据《东京梦华录》记载:“瓦子”是京城一带艺人的集中场所,昼夜琴箫歌舞,灯红酒绿。来此的达官贵人、富家子弟、富商大贾等通宵达旦。娱乐业的兴起,带动商业、饮食服务行业快速发展,鼎盛时期瓦子坡规模宏大,各类坐庄流动铺面经营者近千家,占地方圆数里。

祸起战争

黄河决口后

瓦坡彻底荒废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金兀术大军于此驻扎,围攻宋都汴京。野蛮的烧杀,战火遍燃,商人、艺人、官家、百姓纷纷南逃,瓦子坡遭到重创。后来京城陷落,这里完全失去了昔日风貌。特别是元代初,北方游牧民族又一次占领中原,杀戮掠夺使祥符、中牟遭劫尤甚。而之后的几次黄河决口,良田、河道、村庄尽没,遂为荒无人烟之地。

明代传说

申姓为先驱

村落渐形成

明朝建立,朝廷为恢复连年征战的创伤,增强国力,鼓励外地农民到中原垦荒种地。此处地广人稀,土质肥沃,陆续有移民来此定居。

“因为这个村的人是后来各地人汇集而来,所以村里现在姓氏很多,马姓、闫姓、申姓等。”闫国贵说,听长辈传说,一户申姓人家先到,他们非常有钱,此处方圆20多里都申家;申家雇用佃农为其耕种,村落渐渐形成。

庙宇曾兴

寨墙环绕护村

日军一度驻扎

村民梁秀山告诉记者,原本村里曾有好几座庙,分布在村里东西南北各个地方,“老爷庙、泰山庙、土地庙……”

村周围还有一个长宽均为一里的寨墙,“这个把村子包围起来的寨墙,就是那户申姓人家所筑。我小时候还见过,不过现在已经没了。”梁秀山说。

跟着村民朱二领,我们来到了大家所说的那户申姓人家的老宅旧址。不过那里已没有了昔日的面貌,如今只剩下了一所房屋。“这就是那户申姓人家的老宅”朱二领指着老宅说,现在被村里大队用来放东西,由于房子年代已久,屋顶曾被大风刮坏,又翻修过几次。

“就是那座老宅,在抗战时期还被日军居住过,在那所房子前面还有几个老房,当时是日军一个班住在里面。”闫国贵说,那时候他只有八九岁,刚刚记事。“后来日军投降后,他们才离开。”

今日瓦坡

资源丰富宜生产

邻里和睦很幸福

现在,瓦坡虽已没了宋朝时期的模样,失支了昔日的繁华景象,但这并不影响村民的生活,“虽然村里人姓氏很多,但邻里们的关系多处得非常好,谁家有大事小事都会互相帮忙;现在村里人的生活很幸福”朱二领说。

如今,瓦坡土地资源丰富,利用充足的水利条件,大力开展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业,村整体正逐步走向富裕。

中牟播报 谢鹏飞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10603 2014-10-30 00:00:00 四 瓦坡村的变迁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