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质量检测
应多一些“神秘买家”
广告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质量检测
应多一些“神秘买家”

■街谈

质量检测

应多一些“神秘买家”

“双十一”前夕,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最新一次质量抽查公告,抽查结果显示网络销售的儿童玩具、服装、鞋类、背提包和小家电等,合格率只有73.9%。其中,被网友们认为“物美价廉”的凡客诚品,共有鞋、服装、提包等11批次产品登上“不合格榜”。质检总局此次抽检采取“神秘买家”方式(工作人员扮成普通顾客),从天猫、京东、苏宁、亚马逊、当当、1号店、凡客等电商平台抽取了359家企业生产的502批次电子商务产品。(11月6日《京华时报》)

“抽取359家企业生产的502批次电子商务产品,经检测,共有110家企业生产的131批次产品不合格”——报道中的数字让人心惊,但它是不是也在说明:以“神秘买家”等形式而出现的暗访行动,它们往往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事实上,这早已经被无数过往事例证明了。譬如,在今年上半年轰动一时牵涉多家洋快餐的上海福喜事件,就是由东方卫视记者卧底两月有余发现的。在电视报道之后,由此引发了一场针对洋快餐的集中整治行动。

如我们所见,在不少的食品安全案例中,比起媒体和公民,监管部门对于溃烂的现实,总是展现出某种后知后觉。当一次公民的寻常卧底,就能发现那些早已存在的不堪,职能部门却往往在公民爆料后才能介入调查。缘由何在?以前习惯性说到的,是“分段治理”的弊端,分散且难以形成合力的监管链条,自然会缺少某种敏感。如今,食药监部门早已整合,对于食品安全的治理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监管部门的仍然滞后,只能说明某种监管能力建设的缺失。

食品安全到底是生产出来的还是监管出来的?这个问题已经历过无数次的讨论,结论也早已经得出:不要去指望食品生产者能够自动生产出“道德血液”,只有监管者积极主动作为,才能形成现实的威慑力。毫无疑问,以“消费者”和监管者的身份去对食药品安全情况进行调查,进而对违规违法行为进行严格查处,本身就是威慑力生成的一种。而那些以公民或媒体之名进行的暗访,甚至包括质检总局此次的“神秘买家”活动,也在表明,此种监管方式是低成本的,它值得推广。

不能过早让媒体或公民跑在监管部门前面,食品安全事件中,我们鼓励媒体和公民去进行积极的暗访,不仅表明一种不妥协的态度,更期待公民和媒体的卧底能够少下去,职能部门类似“神秘买家”的举措能够多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说,质检总局此次针对“双十一”展开的“神秘买家”活动,最好是能够固化下来,它不仅要指向电子商务平台,还要指向更大的市场;它不仅要在“双十一”前后实施,更要成为日常的安排。且多“神秘买家”,且少被动发现,这才是监管的常态。

□王聃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12622 2014-11-07 00:00:00 五 质量检测<BR/>应多一些“神秘买家”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