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6版:第十五个中国记者节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全省新闻战线马克思新闻观演讲比赛·好故事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全省新闻战线马克思新闻观演讲比赛·好故事

精彩实录

三等奖获得者

宜阳县广播电视台记者 张洁

以前,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离自己很远。工作中,不断遇到的人和事让我改变了想法。

2009年7月20日,我采访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他的家简陋得没有一把像样的椅子,但卧室里却放着一张书桌,桌上有一盏褪了色的台灯,还有很多被翻阅了无数次的图书。身着背心短裤的老人家为了接受采访,特意换上了一件有些年头的衬衫。采访中,有些往事的时间他记不准了,我说:“没事儿,说个大概就行。”他却说:“不,历史容不得半点差池。”一句话如醍醐灌顶,他告诉了我这个新闻人什么叫用事实说话。这位老人叫陈荣耀,是宜阳县党史研究会退休干部。

2009年9月,我采访一位在基层工作九年、把一个全县出了名的贫穷乡变成经济发展强镇的干部,我问其缘由,他说:“凡事就怕认真,以心换心,没有打不动的人心。”这位干部叫张午丙,原三乡镇党委书记。他的话让我很惊讶,更为警醒:事必躬亲,才能办成事。我们新闻一线的记者如果不能深入基层、贴近百姓,怎么能采访到生动的画面和动人的消息呢?

精彩实录

三等奖获得者

驻马店广播电视台记者 彭其森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河南人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直到现在,“最可爱的人”成为中国军人的代名词。这是新闻的力量,更是作者三次进入朝鲜战场用生命安危换回的力量。如今,这份力量依然在传递。

采访中,我曾遇到过14岁的马勇恩,他每天中午放学就骑车往家赶,给瘫痪在床的爸爸做饭。回到家,一进门,他习惯性地先喊一声“爸”。马勇恩的父亲马小全告诉记者,当儿子听到他答应时,就知道爸爸还活着。马勇恩7岁时,在经历失去爷爷、妈妈出走、姑姑摔下车一系列重大打击后,勇敢地担负起照顾瘫痪爸爸的重任,至今已经7年。

采访结束,小勇恩说:“谢谢你们,因为你们跟其他记者不一样。”他之所以这么说,应该是记者王朝晖采访到头晕才发现忘了吃药、摄像张辉的父亲已经住院一个星期,反复接打电话安慰家人很快就能回去这样的画面被他看到。正是这样的精神,完成了观众满意的节目。

2014年10月10日,央视《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小勇恩就坐在台下。当颁奖典礼讲述10名领奖孝心少年和20名孝心少年的故事时,台下嘉宾满含热泪。

作为记者,作为发现、记录、传播这些孝心故事的人,内心充满了自豪。这份自豪就是带给观众止不住的泪水,停不下的掌声。

三等奖获得者

许昌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陈文丽

精彩实录

新闻最感人的力量是什么?答案两个字:真实。

最感人的新闻在哪里?答案两个字:基层。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不能隔着玻璃看世界,必须走出去,与社会沟通,与群众联系。因为最深的感悟在基层,最好的新闻在路上!

忘不了那个雪天,为采写农民工欠薪事件,我和同事赵军伟奔波一个多月进行跟踪报道。今年的1月20日,寒风凛冽,天上雪飘,当最后一批东城区建筑工人足额领到工资,兴高采烈地谈论着回家过年的时候,我们干脆在工地上与工人们拉起了家常。

忘不了那年除夕,我们在街道派出所,与节日里坚守岗位的值班民警一起上街巡逻,帮求助者回家。当无线电波直播《有我们在,一切安好》的实况时,不知感动了多少行路者,多少守夜人。

入云的高楼,斜斜的弄堂,走过的田间地埂,穿越的大街小巷。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会用爱诉说衷肠,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的心坎上!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12714 2014-11-07 00:00:00 五 全省新闻战线马克思新闻观演讲比赛·好故事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