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0版:郑州百年人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个人
和两个朝代
郑州的传统文化新风采
郑州村名的传说
郑州晚报、郑州二七纪念馆联合主办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村名的传说
须水——见证楚汉相争 “濉水”改“须水”落河庙与马庄因刘秀而立五龙口——“五龙困彦章”赵匡胤送京娘的传说

□郭桂兰(郑州民俗研究者)

洛达庙的传说

洛达庙村位于今陇海西路与西三环交会处东北侧。

洛达庙村原名“奉寨”。传说,不知何年何月有一商人落魄至此,见村头土地庙残破不堪,土地爷塑像几乎倒塌,不禁心生感慨,遂上前祭拜。祷告曰:若保佑我日后发达,来年定重塑金身。果不其然,此商人自此生意兴隆,财源滚滚。他也力践前言,来此重修了土地庙,重塑了土地爷塑像,庙名为“落达庙”,意为“落魄后自此又发达”之意。因庙宇形式气派,土地爷塑像慈善端庄,引来十里八乡百姓祭拜,土地庙香火日益鼎盛,人们逐渐将该村名字改叫 “落达庙”。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洛达庙”。

洛达庙村民以宋、冯、郑为三大姓。宋姓何年何月迁徙至此,至今已无法考究。冯姓迁居时间大概在清道光末年,郑姓比其晚20年左右。据郑姓老辈人传说和《郑氏家谱》记载,其祖迁移洛达庙也有一段“龙王爷喝水”的故事。郑氏祖先原为密县岳村人氏,是战国时期郑国后裔。明朝年间,因官府征集修葺郑州城隍庙匠人,来到郑州。初居城隍庙前名叫“庙道街”一小巷,后落户贾鲁河畔郑湾。一年,贾鲁河发大水,郑湾被淹,村中龙王庙也进了水,龙王塑像泡在水中。村民纷纷传说:“龙王爷喝水,了不得。”洛达庙郑氏先祖恐此事儿对家人不利,遂携全家迁至郑湾村东坡顶居住。此地距洛达庙村不过半里地之遥,随着人口繁衍,房舍增多,逐渐与洛达庙村连在一起,遂成村中大姓。

洛达庙村还是著名的夏商遗址。1956年5月~12月在该村发掘出两座商代窑址,出土大量文物。

须水——见证楚汉相争 “濉水”改“须水”

须水,位于郑州西郊郑上高速路南侧,须水河东岸,是须水镇政府所在地。

须水村是古镇,历史悠久。原名濉水,汉初更名须水。唐武德4年(公元621年)至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置须水县,属管州。宋、元、明、清、民国均为镇,属荥阳县。1948年解放后,为荥阳第五区,1953年划归郑州市管辖。

金元好问《楚汉战处同钦叔赋》曰:“虎掷龙孥不两存,当年曾此堵乾坤。一时豪杰皆行阵,万古河山自壁门······”说的是长达5年的楚汉相争之惨烈,这场战争也使得“濉水”改“须水”。

据传,楚汉相争之时,楚军汉将在荥阳东濉水河畔摆开战场,两军对垒,欲要厮杀。忽然,天降暴雨,河水泛滥,双方将士皆乱。汉留侯、军师张良见状对刘邦言道:见险能止,大易知之,请少须(稍后等待之意)。刘邦即令收兵,班师回营。刘邦统一天下,官府遂将“濉水”改“须水”,沿用至今。

落河庙与马庄因刘秀而立

须水乡境内,有一马庄。马庄村名的来历,与落河庙有关。当地民间传说,落河庙因东汉光武帝刘秀而立。

东汉初年,刘秀被王莽撵至郎沟西河湾,跑得又饥又渴,筋疲力尽之时,恰遇上一李姓姑娘为其兄送饭。刘秀见状,滚鞍下马,将马拴在河边柳树上,向女子施礼乞舍。该女见刘秀狼狈可怜,便将所担饭食分一半给刘秀食之,剩余给兄送去。其兄见所送饭食甚少,不免开口责问,女实言相告。兄闻之大怒,责其不遵男女授受不亲之道,不守三纲五常之礼。责骂声令女羞愤不已,遂投河自尽而亡。刘秀登基称帝后,命当地官员察访此女,欲报其舍食之恩,闻女为此事自尽,刘秀不胜感慨。为表该女忠烈贞洁,遂降旨在其投水的河边修建落河庙一座,内塑落河少女神像,后人称为“落河奶奶庙”。并将当年拴过马的柳树,封为御马桩。百姓因慕此地受过皇封,来此定居,既定村名为马桩。因“桩”“庄”同音,久而久之,遂将马桩改为马庄。

五龙口——“五龙困彦章”

五龙口村位于中原区北部,东临郑州铁路枢纽站,西靠秦岭路,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村庄。

据村中老人口头相传,唐朝末年时,五龙口村还是一片荒滩,俗名狗牙滩,滩北紧挨黄河(黄河故道),村头有渡口。

五代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各自称霸一方。

相传石敬瑭、石重贵、刘志远、郭威、柴荣五人路过狗牙滩渡口时,曾与拦截他们的后梁骑将王彦章厮杀一场,世称“五龙困彦章”。后来,五人在乱世之中先后建立了后晋、后汉和后周,分别做了皇帝。封建时代,民间畏惧皇权,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遂将石敬瑭等人称为“五龙”,把他们打仗的地方称为“五龙口”,并在此建“五龙庙”,庙内塑有石敬瑭、刘志远、石重贵、郭威、柴荣五人金身,让他们永享人间香火。人们认为,既然“五龙”在此聚会过,此处肯定是一块儿“风水宝地”,就在渡口附近定居下来,并以“五龙口”为村名。到明朝时期,村民们汇众积财,在村东门立了一块石碑,碑上刻有“五龙困彦章”的传说(此碑已毁)。

五龙口村是中原区的一个自然村。1928年,冯玉祥督豫时,其部下曾在五龙口村驻扎,冯玉祥将五龙口村名改为“五权村”,在村西头为民打井,建五权小学。1928年2月,蒋介石在郑州阅兵时,曾到五权小学参观。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又将村名恢复为“五龙口”。

赵匡胤送京娘的传说

西十里铺村,原村址大概位置在现郑州国棉五厂大门前、建设路文化宫路附近(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该村整体拆迁)。

据传,赵匡胤在做皇帝以前,好与朋友交游,吃吃玩玩。有一天路过郑州,夜宿西十里铺青牛观(又名清幽观)内,更深人静时,隐隐约约听见有一女子啼哭不已。他循声寻找,找到与庙一路之隔的洞里,果见一女子在哭。他询问详情,才知道这一女子是山西人,姓赵,名京娘,被强盗抢劫至此。因为都姓赵,赵匡胤非常怜悯她,遂以兄妹相称,为免使京娘再次遇险,遂决定把京娘送回老家。后来,赵匡胤做了皇帝,人们就把赵匡胤休息的地方叫十里长亭,把找到京娘啼哭的洞叫龙凤洞(大体位置在今郑州艺术宫)。

赵匡胤送京娘的故事,被后世许多剧种编成戏曲传唱。戏中又演绎出:路上京娘为赵匡胤关心照顾所感动,欲以终身相托。河南曲剧《千里送京娘·油菜花开一片黄》一折,京娘唱道:油菜花开一片黄,兄送妹妹回故乡,兄长好比张君瑞,妹比莺莺女红妆,当中缺少小红娘。赵匡胤答曰:油菜花开一片黄,兄送妹妹回故乡,我到西关把朋友访,贤妹不必谈家常——剧中赵匡胤凭一身正气和高强武艺,安全地送京娘至家中,即刻投军而去。

传说故事与戏曲互为补充,使赵匡胤送京娘的故事得以从古到今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中原区西十里铺村虽早已拆迁,但发生在该村附近的赵匡胤送京娘的故事,使得西十里铺村的村名扬名天下。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14236 2014-11-14 00:00:00 五 郑州村名的传说KeywordPh须水——见证楚汉相争 “濉水”改“须水”落河庙与马庄因刘秀而立五龙口——“五龙困彦章”赵匡胤送京娘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