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独家责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西寨村:古冢茶道说历史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美丽乡愁——河南传统村落大型系列报道之十六
西寨村:古冢茶道说历史
有近600年历史的蓝河七孔红石桥
闯王阁

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西寨村,因汉文帝之母薄姬葬于此而开始兴盛,慢慢成为远近知名的商业重镇。至今仍保存着闯王阁、蓝河七孔桥等明清古建筑,一砖一瓦都蕴含着历史故事。

明末清初时期,晋商开辟了一条从武夷山到俄罗斯恰克图长5000余公里的茶叶贸易路线,这就是历史上与“丝绸之路”齐名的“万里古茶道”,此古茶道从西寨村经过,过黄河向北而去。喝茶,是西寨村村民每天必不可少的休闲。一个村有近20家茶馆,被誉为“中原茶文化的活化石”。郑州晚报记者 路文兵 文/图 郏县报道

“七孔桥”与“闯王阁”

11月12日中午,温暖的阳光驱散秋寒。位于冢头镇西侧的西寨村,正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光。特色羊肉馆里挤满了食客,茶馆里的茶客一边喝茶,一边悠闲地打牌。临街的老铺一个接一个,顾客穿行在琳琅满目的商品前,认真挑选。

看上去,这跟一个繁华的普通小镇没什么不同。然而,当你走进村里,闯王阁、七孔桥、清真寺……那些飞檐斗拱、青砖黛瓦的古建筑会一下子把你拽进另一个时空。

古水蓝河穿村而过。河上一座七孔红石桥为明朝嘉靖年间所建,已经有约600年的历史,至今桥面仍然可以通汽车。古桥造型极为别致,桥的整体和局部都以“7”字组合。桥身共有7个大拱圈,每个大拱圈由7个雕刻着图案的弧形石块组成,每孔桥墩由7块巨石作柱,每孔桥下顺水流,水面南、北、中间各纵铺7条巨石,桥面每孔横宽由7块长石条铺成,桥两边的桥栏石柱间隔均为7尺。整个桥身由东、西两条巨龙共驮,龙头朝北、龙尾朝南,龙头雕刻精致,栩栩如生。

下桥进村,明清时期古香古色的建筑随处可见。村干部高松山说,这些明清古建筑里最有名的当属“闯王阁”。在西寨村北边,一座坐北朝南的两层古楼十分惹人注目,该建筑为明朝举人梁文才的故居,当地人称为“闯王阁”。该楼为砖、石、木结构,看上去坚固异常,楼高9米,并配有东西厢房、院墙、大门等。

走进古楼,墙上闯王李自成捉刀的画像,以及屋顶粗壮的横梁,为这座小楼平添一种粗狂的气息。

据梁文才后代梁俊勇介绍,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十月,“闯王”李自成在冢头镇柿园中了埋伏,险些被俘。此时天降大雨,李自成不幸又得了伤寒,病倒在高庄十方院庙内,危难之时被梁家人发现,并把李自成领到家里,熬姜汤让他服下,并让他住在楼上休养,精心照料。李自成病愈后重整军队,连战连胜,士气大振。

后来李自成二次南下,路过西寨村,不忘当年梁家恩德,多次来梁家看望老人,并在楼屋北墙题诗一首:“仰慕举人梁文才,积德行善功千载。身染伤寒遭磨难,梁氏帮我脱病灾。留得强体战重开,旗开得胜明军败。为表老人大恩德,免除劳役皇粮债。”落款为“李闯王” 。可惜“文革”时期,原手笔墨迹被刮掉了。

如今,闯王阁已经被修葺一新。粗壮的房梁和古朴的楼梯,都重新上漆。闯王阁外的墙上,也新画了关于李自成的故事和传说。

“因冢而兴”的集镇

村支书梁东文说,西寨村是“因冢而兴”,冢头镇的名字也由一座大墓而来。

西寨村北有一座汉代古墓,当地人称作薄姬冢,又称薄太后冢。1957年,该冢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保存基本完好。

在村北薄姬雕像身后的一片麦田里,两个硕大的“冢头”异常惹眼。“当时薄姬下葬时,一夜间13个冢头同时建起来了,就是为了混淆视听,以防盗墓。如今这里还剩下这两个冢头。”高松山说。

据《郏县志》记载:“汉薄后,郏人。”薄姬是当地美女,秦末被自立为魏王的魏豹纳为妾。楚汉战争之初,魏豹被韩信、曹参所败,薄姬也成了俘虏,被送入织室织布。刘邦见薄姬颇有姿色就纳入后宫,薄姬为其生下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

薄姬有一次路过西寨村,发现此地“黄阜蓄锐、蓝溪藏精”,意欲百年后葬身于此。薄姬死后,汉文帝刘恒遵照母命将其灵柩在蓝河之滨埋葬,并建造看墓院,派军队驻守保护,朝中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年年都来谒拜。冢的南边慢慢有了集市,酒楼、饭庄、货栈、商号由此而兴,逐步发展为数百户的繁荣小集镇。

古茶道穿镇过

喝茶,是西寨村村民每天必不可少的休闲,这里的茶馆被誉为“中原茶文化的活化石”。

一家茶馆内,茶香氤氲,几个黑漆漆的大茶壶在炉火上“咕嘟嘟”烧着水,几十位茶客一边喝茶一边打着麻将。“一天不来喝茶就心里惶惶,两天不见牌友就手里痒痒。大家都是这么过的,这就是我们西寨人的生活方式。”一位茶客说。

“在我们西寨村,茶馆就有近20家。每天人都很多,夏种、秋忙的时节,大家忙一天也都过来喝茶。”茶馆老板娘张秋满说,在村里的老街上,每隔几户就会有一家茶馆。

茶馆大都不讲究茶叶与茶艺,但不管条件如何,生意都很旺。有的茶馆甚至连招牌也没有,没装修过的瓦屋,几张矮桌,几条小凳,一个大锅炉再加几只搪瓷缸子,就成了生意。茶水很便宜,一块钱一壶,茶客或聊天,或打牌,农闲时经常一坐就是一天。

郏县文化局原局长刘继增说,历史上与“丝绸之路”齐名的“万里古茶道”,便从郏县西寨村经过。明末清初时期,晋商开辟了一条从武夷山到俄罗斯恰克图长5000余公里的茶叶贸易路线,纵贯亚欧南北。他们把武夷山的茶叶加工成茶砖,水运至汉口,经汉水至襄樊进入河南,过汤河、社旗、郏县等地,再过黄河北去。中国的茶文化,便是沿着这条路线传遍世界各地。

■专家观点

商业开发要因地制宜

无论是古韵悠然的明清建筑,还是传承久远的茶食文化,都见证着西寨村曾经的繁华兴盛。

如今,地处冢头镇中心的西寨村,依然延续着曾经的荣光,街铺林立,商业繁荣。然而很多明清的古建筑,却在时代的脚步中慢慢变得暗淡无光。岁月悠悠,遭风雨侵蚀,再加上资金不足,以及保护制度不健全,村里有些古建筑破败不堪,有的已经面目全非。“曾经大街两边全是明清古建筑,现在很大一部分都被改建了。以前,我们都是用甘甜的蓝河水泡茶,但后来蓝河被污染了。”高松山惆怅地说。

令人高兴的是,村里越来越重视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

“村里非常重视古村落的保护和修复。目前西寨正街,正在重修路面,恢复之前红石铺路的古茶道景观,蓝河治污也正在进行中。”村支书梁东文说,从2002年起,西寨村就成立了村落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按照原风原貌,对道路、古宅建筑、古文化遗址、古商业店铺等进行保护修缮,保持村落的原汁原味。

郑州大学建筑系主任郑东军认为,在传统村落的商业开发方面要因地制宜,可在不改变格局和建筑外墙历史真实的情况下,打造带有原汁原味古村落特色的商业形态。例如,村里修复了闯王阁,在不改变古建筑格局和外观的同时,把闯王阁打造成茶食园中的贵宾室,不少外地人慕名而来,争相在李闯王下榻的地方品尝清真小吃,生意格外红火。这都是对古村落开发的有益尝试。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14984 2014-11-18 00:00:00 二 西寨村:古冢茶道说历史KeywordPh美丽乡愁——河南传统村落大型系列报道之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