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6版:经济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沪港通首日“北热南冷”股指收跌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沪港通首日“北热南冷”股指收跌
沪股通用光130亿元 港股通仅用17.68亿元

作为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迈出最大一步的沪港通,昨日顺利通车,市场反应“北热南冷”,略显意外。

与预期相符的是,境外资金加速进入A股,沪股通首日130亿元额度昨日13点57分即用光。而首度对内地投资者开放的港股通,则开局冷场,全天仅用掉17.68亿元(16.8%的额度),额度剩余87.32亿元。而昨日沪港股市也双双高开低走,即便有130亿的境外资金流入,沪指最终仍下跌0.19%。而在大逊预期的港股通打击下,恒指全天下跌1.21%,多个此前受益的港股券商股则大跌。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下午召开的港交所新闻发布会上称,今天总的来说,波澜不惊,冷静开场,安全运行,符合预期。不少分析人士对记者称,沪港通是推动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进程的一个重要契机,在“T+0”、涨跌停板、退市等多个方面可能会倒逼推动市场改革发展。

“北热南冷”将持续

境外投资者投资上海A股的热情远远超过内地投资者投资港股的热情,首日更是出现了“北热南冷”现象。

这个趋势从早间开始已出现。在9点15分时,130亿元人民币单日额度的北向交易(沪股通)剩余额度为63.64亿元人民币,随即在9点40分,沪股通余额仅剩53.29亿元,而此时105亿元人民币单日额度的南向交易(港股通)额度还剩100亿元;截至13点57分,沪股通130亿额度已全部用完,而港股通还剩余91.2亿元,仅仅用掉了一成。不过,在A股收市后,南向交易的最后一小时吸引了6000多万元的南向资金,最终当日剩余额度87.32亿元。

对于“北热南冷”的首日表现,瑞信董事总经理陈昌华表示,当日沪港通北向交易宗数少而交易额大,反映机构投资者为主。而南向交易宗数多而交易额少,反映以散户为主。他认为过去内地有财力投资者早已到了香港交易,在推行的头几年,内地投资者未形成买卖港股习惯前,北向交易额仍大于南向,主要因为境外投资股票资金庞大,远高于内地。

前海开源基金执行投资总监曲扬向记者表示,沪股通的额度可能将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直至3000亿人民币的总额度被用光。究其原因,首先,境外投资者看好A股的中长期投资价值,目前还只处于小量资金试水阶段,后续大量资金将不断涌入;其次,对于没有QFII额度和RQFII额度的境外投资者,以前借QFII或RQFII额度买A股要付出1%~2%的中间成本,现在通过沪股通投资A股则可以节省中间成本,因此有些QFII和RQFII的A股头寸将逐渐转为沪股通头寸。港股通遇冷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内地公募基金通过港股通投资港股的规定尚未明确,而个人投资者则面临50万元的门槛,导致增量资金不足。

而记者咨询的多位香港券商亦表示,这种“北热南冷”并不出奇,因早前各方调研时,境外资金已表现出对A股的兴趣,但最终这种热度持续多长,要看机构投资者的策略考虑。而李小加在昨日的开通仪式后接受采访时表示,不用刚开始几分钟就讨论这场球结果怎么样,不着急慢慢来,最重要的是一切正常,一切平稳。

不过,陈昌华认为,在两方向的流通额度相差大的情况下,不会再扩大沪港通额度,因为监管层会忧虑市场指责其开放渠道予外资进内地抄底。他预期,为迎合外资需求,可以一年内开放深港通。

沪指恒指双双走低

资金流向昨日呈现两极分化。不过,股指方面却齐齐走低。恒生指数昨日报收23797.08,跌为1.21%。上证综合指数昨日亦跌去0.19%。

正如外界对沪港通的预期,昨日蓝筹股和AH股受到资金的重点关注。沪股通首单为伊利股份,总成交股数32700股,成交金额85.02万元。不过,截至昨日收盘,伊利股份跌0.23%;而港股通首单为长江实业,成交股数8000股,成交金额113.6万。而长江实业报收139.5港元,跌0.641%。大量境外资金集中涌入到A股市场,令诸如银行等蓝筹股受捧。昨日上海A股的成交量中,7家银行排名前20,其中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在成交量排名第五和第七,而中信证券和兴业证券则排名第二、第三,包钢股份的成交量则排名首位。不过,昨日这7家银行股均走跌。

而在港股市场上,昨日腾讯控股、香港交易所、中国银行、中国移动和工商银行成交金额排名港股前五,而多家投行和券商昨日依然发研报称,看好港股稀缺性个股以及AH股。陈昌华称,内地指数不会大升,因当中有一些较高估值的公司,预计可升5%至10%,H股因平均估值较便宜,可有更佳表现。

南都供稿

创新

[关键词]

沪港通来源于市场,顺应了投资者需求,是沪港两地交易所敏锐把握大势、勇于开拓创新、长期精诚合作的结果,是资本市场的重大制度创新。

——中国证监会主席 肖钢

[解读]

肖钢任上锐意创新改革,给各界留下了深刻印象。从力推上市制度向注册制转变到发展融资融券和推出沪港通制度,以及正在谋划当中的个股期权,国内的资本市场正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一场脱胎换骨的转变。

深圳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国世平教授对记者表示,完全放开资本市场,人民币完全国际化存在风险。而通过沪港通这个创新制度设计,在可控的范围内,稳定有序地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但他同时表示,中国的资本市场创新力度很大,但很多创新并未涉及问题的根本,随着沪港通的逐渐推进,国内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会逼迫一些不合理的制度进行本质深刻的创新改革。

人民币国际化

[关键词]

沪港通有划时代的创新、改革和开放的意义,支持和配合内地资本项目逐步开放,及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市场的投资货币。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

梁振英

[解读]

沪港通使用人民币结算,不但有助于把香港打造成为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也必将大大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此外,香港已经取消了居民每日兑换人民币两万元的额度限制,将大大促进人民币在香港的使用与流通。

深圳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国世平教授对记者称:“沪港通开通后,使人民币在国际化方向上大大迈出了一步。原来人民币投资H股,要换成港币,投资获利后,还要换算成人民币,这种交易在中国受到严格限制。现在投资港股,实际上是随时把人民币换成港股进行投资。这样,真正实现了人民币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兑换。”

平稳

[关键词]

不着急于沪港通开通后的短期表现,最重要的是交易安全及顺畅进行。

——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 李小加

[解读]

沪港通昨日首航,面对着沪市吸引资金而港股活跃度不高,李小加回应称,当天总的来说,波澜不惊,冷静开场,安全运行,符合预期。不过,摆在李小加面前的还有不少挑战。他自己亦称,沪港通毕竟是一条全新的投资之路,两地的法律、法规、市场结构、交易规则均存在明显差异,纵然演习一千遍,开通初期很难保证不出现这些或那些的插曲。李小加指出,沪港通规模并非不能扩大,但初期的额度设定是为了开始时节奏平稳推进。他相信,当额度快将用尽时,监管机构会视乎资金流量及管控等更多信息,再商讨下一步额度问题,年底前会否扩大额度,暂未有时间表。

而沪港通之后,深港通或大宗商品联通,也是业界一直渴望实现的两地联通模式。尽管李小加昨日表态,深港通先不做考虑,但是,他也在早前曾表示,若沪港通安全顺畅运行,可考虑深港通等各种联通。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15054 2014-11-18 00:00:00 二 沪港通首日“北热南冷”股指收跌KeywordPh沪股通用光130亿元 港股通仅用17.6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