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10版:独家责任 上一版3  4下一版
马街村:说唱艺人的“圣地”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美丽乡愁——河南传统村落大型系列报道之十九
马街村:说唱艺人的“圣地”
专家观点:
马街书会要留住“书状元”这样的民间艺人
马街书会
马街书会广场上的“说唱俑”

今日马街:曲艺书会天天有

11月13日的马街村,天色蔚蓝无垠。青砖灰瓦的小巷,随处可见废弃的石磨、石碾。广严禅寺前,斑驳的石碑矗立,满地黄叶堆积,向来者诉说着这个古朴村落的沧桑和厚重。

在村口往村北远远望去,一片麦田之中坐落着几栋民俗建筑。一尊说唱俑坐高台之上,击鼓耍乐,惟妙惟肖。马街书会会长张满堂说,这就是在马街书会旧址上新建的“马街书会民俗园”。

“以往的马街书会都是在麦地里举行,现在我们可以在新建的宽阔广场上摆设说书摊了。每年的正月十三,便是马街书会最热闹的日子。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戏曲艺人抱琴携鼓,聚集到马街,在麦地里摆起说书摊,那真是人山人海。”张满堂说。

跨过绕村的应河,穿过马街书会的牌坊,便进了民俗园。广场南侧的应河景观带,是“名人苑”与“状元苑”两个雕塑公园。名人苑内,是从古至今为书会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艺术家的汉白玉雕塑,包括陶盾、姜昆、刘兰芳等20余位曲艺名家。状元苑,则是20余位马街书会历年状元的雕塑。

广场西侧,则是古色古香的中华曲艺展览馆。展览馆工作人员陆文娟说,该馆是全国第一座专门介绍中华曲艺发展历史的文化展馆,占地面积9800平方米。内设展示厅、演艺厅等,以供游客和艺人进行曲艺文化教育交流,曲艺演绎创作。

在中华曲艺展览馆大院北侧的展演室,正传来悠扬的乐器声。台上一老一少两位艺人,身着传统对襟小袄,正在一板一眼地弹唱。台下几十位听众,沉醉其中,摇头晃脑,不时啧啧称赞。

马街书会:亮艺卖书,同行团聚

“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可听万卷书。”一副对联,道尽数百年来马街书会的兴盛。

“说书,就是我的生活。只要我迈得动腿,张得开嘴,我每天都会到马街书会说书。”今年94岁的余书习老人,以三弦书闻名说书界。他在77岁那年中了马街书会的“书状元”, 如今虽然年岁已高,但仍在说书,前不久还去北京演出。

在当地,每年正月十三举办的马街书会是一年中最大的盛事。说书的艺人来自全国各地,有的艺人因路途遥远,为了赶会期,过了大年就开始往马街村赶。张满堂说,艺人到马街来赶会,有一种类似信徒“朝拜圣地”的心理。绝大多数艺人只要无特殊事情,总是年年来。在他们心目中,“马街书会”已成为自己这个行当、这个营生的节日。艺人们认为,马街书会是曲艺行当的“圣地”,年初赶过马街书会,把书“写出去”,这一年的生意就会兴隆。

所谓把书“写出去”,是指在马街书会上被人邀请表演。所以凡到马街书会说书的艺人,开始说书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会场上的火神庙里祭拜,诚心诚意地为神灵说唱一段,以祈神佑,能把书尽快“写出去”。

祭拜完后,艺人们便以天为幕,以野地为台,开始了说拉弹唱。正月里天很冷,说书人的脚在麦地被冻得硬邦邦的,有不少艺人用麻袋套着脚,再往里面塞些干草就开始唱。在书会的艺人堆里,有名家大腕、高龄老人,也有四五岁孩童。

张满堂说,马街书会“亮艺卖书”固然重要,但许多艺人并不把书“写出去”看得过重。更多的艺人到马街,是为了会见同行老友,相互切磋;见见师傅、师兄弟,拉拉家常。艺人们常年分散在各地,难得一见,马街书会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团聚的平台。

“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可听万卷书。”一副对联,道尽数百年来马街书会的兴盛。平顶山市宝丰县杨庄镇马街村“马街书会”,自古便是说唱艺人们的“圣地”。每年的正月十三,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戏曲艺人抱琴携鼓,聚集到马街,在麦地里摆起说书摊,吸引着数十万观众前往观赏。

如今,马街书会迎来了新的发展。在书会旧址上新建的民俗园,让说书艺人摆脱了冬日麦地说书的艰辛,也让马街书会变成一场“永不落幕”的说书听戏的好去处。

郑州晚报记者 路文兵 文/图

平顶山报道

■核心提示

书会历史:

已传承700余年

马街书会兴起的说法不一,但“光武封、书会兴”的说法流传最广。

相传东汉前,王莽撵刘秀至马街村东的应河岸边,是日正月十三,正在火神庙祭祀的乡民艺人纷纷相助汉军竞渡,阻击莽军追兵。刘秀当了皇帝(谥号光武皇帝)后,降旨免去马街一带三年皇粮,钦赐“三皇社”御牌一面,后来这里的人便以救驾之日为会期,年年起会,感谢皇恩。到后来,说唱艺术在民间得到普及与发展,马街出现了“勾栏瓦舍”景况。

虽然说法各异,但据马街村广严禅寺碑文记载,马街书会从元朝初具规模至今,至少已有700年的历史传承。

据马街村广严禅寺和火神庙的碑文记载:元朝延祐年间,马街书会初具规模,每年约有千名艺人前来说书,清代同治年间尤为兴盛。曾在南阳府做过儒学教谕、告老回乡当上书会会首的文人司士选,在同治二年(1863年)算过一次到会的说书艺人的人数。他让这一年赶会的艺人到火神庙里进香钱,香案前放一口大斗,每人只许进一文,下来一数两串七。也就是说,那年到会的艺人有2700人。

专家观点:

马街书会要留住“书状元”这样的民间艺人

说书,这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已经慢慢远离了人们的生活。

近几年来,书会赶会的艺人已经越来越少。宝丰县文化部门每年书会的艺人登记信息显示:1996年到会680摊2025名艺人;2005年仅有82摊,不足500人,且外省艺人已不多见。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就业门路增多,曲艺市场萎缩,不少曲艺艺人改行,演员断档,青黄不接。

“现代人的娱乐方式太多了,相比说书,年轻人更喜欢看电视、看电影、玩电脑。书会的传承是个大问题,上世纪80年代,宝丰县的说书艺人还有200余人,现在只有一二十人了,而且都上了年纪。”张满堂忧心忡忡地说。

近些年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让张满堂感到了希望。“2012年,县里开工建设马街书会景观工程,建起了这个大广场供说书用;去年,县里又投资3500万元,建起了这座中华曲艺展览馆。现在,我们马街书会民俗园正在申报国家3A景区。马街书会,就是马街的灵魂。人不能没有灵魂。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马街书会,让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能够永远流传下去。”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主席刘兰芳在去年马街书会颁奖晚会上说:“书会上的草根民间艺人永远是中国曲艺的根,是中国曲艺传承发展的脉。传统曲艺要传承下去,必须有‘书状元’这样的民间艺人留在这里,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每年在马街说几天书,而是要留下文化,留下好的艺人。”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17809 2014-11-28 00:00:00 五 马街村:说唱艺人的“圣地”KeywordPh专家观点:
马街书会要留住“书状元”这样的民间艺人
美丽乡愁——河南传统村落大型系列报道之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