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郑州百年人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方顶村的绿荫
毛主席
视察铁路文化宫
纱妮纱嫂的苦与乐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纱妮纱嫂的苦与乐

□庞倩华(郑州市民俗文化学者)

和现在国棉厂的退休老人们交谈,这些当年的纱妮纱嫂们难以掩饰的自豪感仍然在言语间自然流露。我从中找到了曾经为郑州的纺织事业奉献半生的老人们在国棉厂辉煌时代的自豪和无私奉献的高涨情怀。

郑州国棉厂的纺织工人很辛苦,苦到现在的年轻人难以置信。工作上,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高,工作紧张压力大。纺纱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布机车间的工人说话要靠咬着耳朵大声喊;细纱车间的纺纱工一个人看十几台机器,一个班上下来要走几十里路;清花车间棉花飞舞,即使工人捂着两个口罩也免不了棉絮进入嘴里。生活上,住房条件艰苦,三班倒带孩子作难。由于当时住房困难,没有结婚的男女住集体宿舍,结婚的时候双职工的两口在厂招待所住上十天半月又分居到男女宿舍。怀孕生子后的女纺织工根据论资排辈的制度住进“妈妈房”,所谓“妈妈房”也就是一个房间被分割成两三个空间供两三个妈妈带孩子住进去;孩子和妈妈一起三班倒,半夜里熟睡的孩子被下夜班的妈妈拍醒带回家是当时纺织工子弟最深刻的记忆;为了技术比武和技术标兵评比而放弃仅有的休息日,把孩子扔到家里加班加点是纺织工经常做的事情……

这些被我们看似不能接受的、难以忍受、不可置信的辛苦都被国棉纺织工用自信的笑容、用工作的热情、用无私的奉献含笑接纳。于是,有了车间机器轰鸣,棉絮乱飞,三班三运转,24小时不停车的艰辛;有了郑州国棉厂工人干劲大,没一个偷懒的称赞;有了国棉三厂建厂50年大庆时,50年来累计上缴利税16.6亿元,被称为是国家财政和外汇“聚宝盆”的美誉;有了1981年郑州市纺织工业黄金时期,全行业实现利税33263万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70%,成为郑州市 “支柱产业”的辉煌。

郑州国棉厂的纺织工人很乐观。虽然工作很累,但她们的精神很富有。人人都要求上进,大家都争先进当标兵。那种乐观自信、以苦为乐、积极上进、勇于奉献的精神是当下所需要、所传递、所宣扬的正能量!

那个年代“五一”、“十一”的群众庆祝集会,会后的游行队伍中,第一方阵必定是纺织工人的队伍,纺织姑娘伫立在彩车上的一幕被定格为当时一道靓丽的风景。那是她们的自豪和骄傲;那个年代,工人是“双高”(地位高、工资高)人群,纺织职工待遇好,年轻的纺织女工就成了各机关单位小青年追求的对象。那是她们的自信和魅力;为了提高生产率,她们苦练技术,废寝忘食、加班加点,却坚持不懈、乐此不疲。那是她们的责任和奉献;职工联谊会上,多才多艺的纺织工们利用休息日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周末的电影放映、棉纺厂的图书馆等。那是她们享受多彩业余生活的从容和淡定;随着国棉纺织产业的逐渐淡出,曾经的纺织姑娘成了下岗再就业的“纱嫂”,纺织工从隆隆的机器旁转移到了纱嫂烩面馆、纱嫂家政服务的岗位上。那是她们的自救和自强……她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中国纺织业的发展,为郑州这座城市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作为年轻一代,我们需要永远铭记他们。

国棉厂造型独特的建筑,是那个时代的见证,作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们增加了城市的文化底蕴,记录和见证了郑州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并承载着郑州市民对这一时期工作和生活的回忆,是郑州作为国家纺织城的历史文化标志,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它们应该保护,也值得保护,但是,城市的快速发展正在逐渐抹去人们心中的城市记忆。国棉四厂生产区大门拆除之时,有多少老一代的纺织工在此驻足深思,泪流满面。然而,机器轰鸣中轰然倒塌的墙体激起的尘土祭奠了他们的青春和汗水。

一个时代结束了,高昂的时代精神是老一代纺织人劳动与智慧的凝结。激情岁月、辉煌年代、纺织记忆、苏式建筑这些保留时代特色的痕迹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不应该被忘却,也不应该被一台台巨形的推土机无情地铲去。保留那个年代独具特色的建筑才能保留住这个城市的精神世界和灵魂,才能使那些曾经作为城市的一部分而存在、承载着人们深厚感情的建筑传承城市发展足迹、保留城市记忆。

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一处纺织博物馆的诞生。坐落在郑州国棉三厂的郑州市纺织博物馆的各项筹建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郑州纺织博物馆将会还原郑州人纺织工业的记忆、展现纺织工人曾经的辉煌、展示近现代纺织业对郑州发展的贡献。纺织工们的奉献精神和美好回忆即将物化为展览,以郑州纺织博物馆为载体进行全方位呈现。那么,它是一个城市的记忆,这个记忆里有国棉厂纱妮纱嫂们的青春与付出、苦与乐、记忆与情怀,那是与共和国一块成长的日子!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19506 2014-12-05 00:00:00 五 纱妮纱嫂的苦与乐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