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想要一本新书,更想让学校里有很多新书” 爱心企业和志愿者伸援手 农民工小学的孩子们 提前实现了“新年愿望” 在金水区庙李村,狭窄逼仄的街道深处,有一所名叫“博雅实验学校”的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前不久,有志愿者来到这里,给孩子们卡片,让他们写出自己的新年愿望,希望能帮助他们实现。“我的铅笔盒坏了,想要一个新的铅笔盒”;“我想多多读书,快快长大,让爸爸妈妈不用再那么辛苦地挣钱”;“我想要一本新书,更想让学校里有很多新书,同学们都有喜欢的书看”……孩子们朴素的愿望令人感动。 郑州晚报记者 张翼飞 文/图 200多名学生只有100多本图书看 看到志愿者在网上发的帖子,12月12日上午,郑州晚报记者和郑州电视台《爱满绿城》栏目负责人,来到了博雅实验学校。3条20米的跑道是操场,两层楼的简易房是教室,学习环境和活动空间。校长李芳介绍,他们这所学校已经办了将近10年,因为拆迁已经换了3个地方,学校小学部有200多名学生,他们的家长基本都是在郑州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 “学校图书室还没有建好呢,最缺的是书。”五年级女生苏彩霞指着北边一栋楼说,目前学校公共图书只有100多本,一个班只能允许借3本书,大家轮流看。“好多书我都看过了,想看的书不是没有就是被别的同学借走了,要是有好多书,比如童话、漫画、成语故事等该多好啊,同学们肯定都会特别高兴!” 能有一个像样的、藏书丰富的图书室,也是李校长的心愿。因为学生的父母忙于生计,很少有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因为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也无法辅导自己的子女。孩子们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能多读优秀的课外书开阔眼界是最佳选择,但仅靠学校的力量,实在难以实现。而缺少体育器材,是她的另一个烦恼。 爱心企业联系本报 捐献第一批图书 在记者为孩子们寻求帮助的同时,也有热心公益的爱心企业主动找到了我们。12日下午,豪客来负责人致电本报,表示最近特别关注本报“温暖郑州”栏目,很为我们报道的爱心善举所感动,希望也能为社会做一份贡献,而他们最想帮扶的就是外来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当记者把博雅实验学校学生想看书,想尽快建起校图书室的“新年愿望”告知他们后,对方当场表示,这件事他们包了! 12月13日上午9点30分,爱心人士驱车来到博雅实验学校,为这里的孩子们赠送了6800元的少儿读物、2000元的体育器材,并订阅了6份2015年全年的《郑州晚报》给孩子们。 孩子们兴高采烈,给上门捐赠的叔叔阿姨佩戴红领巾,并送上热情的拥抱。然后,女孩子迫不及待地拿起《窗边的小豆豆》《十万个为什么》等图书,聚精会神地翻看起来,男孩子则抱着足球来到开阔点的地方,立刻玩起了颠球。 下午,郑州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有美术功底的青年志愿者们,也来到学校,在图书室的墙壁上,描绘出充满想象力的背景图画,色彩缤纷,童趣盎然,使得“爱心书屋”焕然一新。这些大哥哥大姐姐还承诺:有时间了,一定会再来,和孩子们一起上读书课,分享阅读的快乐!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