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TOP学习 教育资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金吉列留学参加新西兰领事馆开馆仪式
金水区艺术小学喜获全国啦啦操冠军赛第一名
家长莫要“情绪化” 避免孩子“考试病”
成绩加能力,红旗带你实现名校梦!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家长莫要“情绪化” 避免孩子“考试病”

■家长课堂

近段时间,有家长反映孩子期中考试前后,因心理过度紧张,引起头晕、失眠、记忆阻滞等“考试病”。“自己比孩子更着急,考前就说了女儿几句,结果孩子的成绩反而更糟,真是急死人了。”家长王女士在电话里焦急地说。

郑州晚报记者 唐善普

压力是患“考试病”的主因

临近考试,一些学生出现了心悸、失眠、烦躁、喘息、口干、无食欲等现象,有的甚至出现恶心、呕吐、腹泻、手指震颤,难以持笔等。这些在考试前和考试中出现的反应叫做“考试病”。教育心理咨询师彭锋老师指出,压力是患“考试病”的主要原因。考试对学生来说,它会使学生产生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也会使人体的肌肉、神经系统、腺体分泌等产生一些变化,从而导致一些生理上异常情况的出现,产生“考试病”使学生十分痛苦,想学学不进,不学不放心,整天如坐针毡,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在彭老师看来,发生在家长身上有意无意的误区,是考生致“病”的主因:如喜欢“唱低调”的家长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如人,使孩子心理上产生挫败感,丧失自信心;“情绪化”的家长则通常以测试分数论奖惩,考好了便大加奖赏,考糟了便严惩不贷,结果造成孩子心理失衡。

“有时候家长的一句话或一个表情,都可能给孩子造成压力。”彭老师说,尤其在考前,家长需要做的只能是“释压”。

化解“考试病”,试试这几招

如何防治过度紧张的“考试病”,以良好心态应对考试呢?家长不妨试试这些技巧。

一、淡化考试,让孩子放松身心。有些孩子在考试前的焦虑情绪大多是对即将到来的考试结果存在预期性担忧,越接近考试,家长越要引导孩子淡化考试意识,不要有心理负担。

二、保持必胜的信心。孩子面临考试,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在信心动摇时,尽量让他自己从成功的地方想自己的长处;学习累了,与家长说说感受,听听歌;遇到难题,找老师和学生帮忙,要思路找方法,树立信心。

三、合理安排,劳逸结合。考前切忌拼命开夜车,要保证每天睡眠6~8小时。因为人脑都有周期性兴奋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规律”,早起时精神振奋,可以先“啃硬骨头”,到有了疲劳感时再换一门课程,交叉复习,有张有弛,最大限度地开发大脑潜能。尤其是有了“考试病”症状后,更要以休息为主,合理安排时间,劳逸结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22044 2014-12-16 00:00:00 二 家长莫要“情绪化” 避免孩子“考试病”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