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任中玉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我确信,这里说的“赵”,应该是石家庄以北接近燕京的地方,而绝非冀南邯郸地区。因为我从邯郸一路过来, 到了定州,我才充分享受了素未谋面的朋友慷慨的款待。我相信我的感觉,否则,“燕赵”何不说成“赵魏”呢? 因行程所限,俗务缠身,我的定州之行,只能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罢了。但是,开元寺塔和定州贡院还是要去的。 “贡院”在定州方言里极像“公园”,几经打听后,我走进了一个偏僻而又狭小的胡同里,两侧是低矮的院落,净而且静,偶有一两株石榴枝探出墙来。正当我满腹狐疑之时,一大片空地横在眼前,无一人,也无一物,直视无碍,令人豁然开朗。空旷,也是一种气场,空旷也有一种震撼。空场的前面是影壁墙,后面是贡院大门。我在这空场上伫立良久,正值正午时分,偌大的空场除了我和我的影子,再无一人。二百年前,这里熙熙攘攘,怎么连个影子都留不下来呢?顿时,一种“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的感怀汹涌而来,不可断绝。 跨上台阶,推开贡院厚而高的黑漆木门,草色入帘,苔痕上阶,小窗幽静,古木参天。贡院,天下读书人舍不下的跳板,又挣不脱的梦魇。 魁阁号舍是贡院的主体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九间,可容纳上百人。这就是那时的考场了,而今却空空如也。二层供奉着魁星,可惜两侧木梯均上了锁。最南间魁阁为半四角攒尖结构,殿脊叠涩四层出檐,翘起的翼角如鸟似翼,如翼似飞,结构严谨复杂,与出三檐硬山卷棚顶形式的号舍相连,构造独特别致。我不懂建筑,却也叹为观止。当年读书人心中威严的圣殿,如今门前冷落,谁来膜拜?而魁阁,依然岿然伫立。 穿过魁阁号舍,是后楼, 是考官观看武生比试的地方。后楼又称览胜楼, 据说登临其上,可俯瞰贡院全景,可惜也是铁将军把门。不过,在定州,最好的览胜之所,莫过于开元寺塔了。 唐开元年间,玄宗曾命“天下州府,各置开元寺一所,志朕归佛本意”。于是,我们如今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开元寺及寺塔。定州的开元寺,寺已不存,独留其塔,其实塔建于宋代,距今也有千年了。一千年内,我所知道的登塔者有:宋文豪苏东坡、明定州知州袁宣、当代伟人毛泽东。来到这里,我被告知,登塔只能登到第七层。七层行啊,何须身在最高层呢? 开元寺塔有十一层,为八角形楼阁式。 定州人都叫它定州塔,还有叫料敌塔的。塔身外部四个正方向均辟门,门上彩绘火焰纹,象征佛光普照、香火缭绕的佛门圣景,四个侧方向辟盲窗,到了十层和十一层,塔的八面辟门。塔身外部每层用砖层层叠涩挑出短檐,檐下悬挂风铃,风起时可作惊鸟之用。檐上形成平台可环塔远望。 定州塔内墙壁上镶嵌的北宋至清代的碑刻、名人题记、佛教人物壁画和斗拱彩绘以及回廊顶部的宋式天花,都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同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游客在塔内的信手涂鸦,还有“✕✕到此一游”的胡写乱画。忽然就想到了《西游记》里,孙悟空在如来掌上,写的也是“到此一游”,吴承恩写这个细节,除了昭示佛法无边的主旨外,焉知不是对此类涂鸦者未脱猴性的揶揄? 迄今为止,我只登过两次塔,一是怀庆府的三圣塔,一是定州的开元寺塔。我觉得,袁宣的诗最能代表我登塔的心情 :“郡城南面梵王宫,突兀浮图倚半空。滱水无波看倒影,恒山有翠接危峰。顶安珠树朝迎旭,檐奏金铃晚听风。试上层层最高处,恍疑身在碧云中。”只是,最后两句宜改为:“未上层层最高处,不知身在第几重?” 定州二日,在公交车上,我甚至几次三番地看见了定州的城楼,却一次也不曾到跟前看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嗨,人生的恨事还少吗?张爱玲曾有三恨:恨海棠无香,鲥鱼多刺,红楼未完。这是无可奈何的事。相比之下,我之遗憾,还是有机会挽回的。只是当时,只能在心里默念灰太狼的名言而已,“我还会再回来的!”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