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7版:独家责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大营村:宛洛古道上的“双城”记忆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美丽乡愁——河南传统村落大型系列报道之二十一
大营村:宛洛古道上的“双城”记忆
曾经气派的兵部府,如今只剩下这栋2层小楼。

■核心提示

平顶山市宝丰县大营镇大营村,是一个有着2700多年历史记载的村落,春秋时期便已存在。大营村西依群山,东衔平原,是宛洛古道上的重镇,也是隋唐以来豫西汝州、鲁山、宝丰三地交界处商品物资交易的重要集散地,自古市井便极为繁荣。

大营又称“双城”,源于明清时期朝廷赐建的两座府邸——明代崇祯年间兵科给事中王之晋的“兵部府”与清代康熙年间的太子傅吴垣的“翰林府”。如今翰林府的御书阁里,还藏着康熙御赐给太子傅吴垣的“御书”。

郑州晚报记者

路文兵 文/图 宝丰县报道

翰林府邸藏御书

12月上旬的一个上午,大营村迎来了赶集的日子。街道两旁商铺林立,路上行人熙熙攘攘。

大营村位于大营镇所在地,自古市井繁荣。“双城食府”、“双城歌舞厅”、“双城旅社”……大营村大街上两旁,不少商铺都以“双城”命名。

“所谓双城,指的是大营村的明代兵科给事中王之晋、清代太子傅吴垣两座宅子,即兵部府和翰林府两座大宅。”大营镇文化站站长侯更辉说,大营村自明朝到清朝先后经朝廷赐建两座豪宅大院,一座兵部府,一座翰林府,因此后人称大营为“双城”。

大营村呈椭圆形,村中有72条胡同相通。道路四通八达,胡同弯弯曲曲,犹如迷宫。路两旁的商铺不少是古色古香的老铺,不少古建筑都掩藏在热闹大街后面弯弯曲曲的胡同中。翰林府便掩藏其中。

穿过曲折的小巷,一座小小的院落落寞地湮没在周围的繁华中。曾经阔气恢弘的翰林府大院,如今剩下的只有一座被称为“御书阁”的小院。御书阁面阔三间,坐北朝南,墙体由青砖、青石混砌。室内有明柱两根,木制门窗。

翰林府当年的主人吴垣,字翰宸,宝丰大营镇人,他既当过康熙的老师,也是清朝唯一一位明立皇太子胤礽的老师。吴垣在康熙五十四年告老还乡时,康熙帝赐给他半幅銮驾、金瓜、朝天凳等珍贵器物,派卫队护送,一直到大营老家,并赐建了翰林府。

如今这个小院里住的是吴垣的后人——76岁的老人吴水旺。吴水旺说,祖上留下来的家业很大,解放后有的卖了、有的分了。御书阁原先是两层,由于年代太久,屋子漏雨,翻修后改为一层。如今居住的地方仅是翰林府的一个御书阁,当年豪华气派的翰林府已经不见踪影。

然而这间小小的屋子里,却藏有康熙赐给吴垣的“御书”。屋内正堂后墙上方有一块石碑镶嵌其中,碑上刻有一首诗:风暖云开晚照明,翠条深映凤凰城。人间欲知云和态,听取新诗玉管声。

“这首诗是康熙御赐给吴垣的,吴垣告老还乡后,把御赐的这首诗刻到了石碑上,镶嵌在阁楼北墙正中间,并把这楼命名为‘御书阁’。文革期间,为了保住这块珍贵的石碑,便用纸把它糊起来,与墙体一色,才躲过一劫。”村干部吴留海介绍。

古村大营,人才辈出

据宝丰县县志记载,大营村已有2700多年的记载历史,早在春秋时代,它就形成了村落。大营村曾是驻兵安营之地,以此得名。

大营村并不算大,却人才辈出。大营村属于半山区丘陵地区,土地贫瘠,恶劣的自然环境也逼迫着有远大志向的学子奋发苦读,通过科举成就功名。仅明清时期,取得秀才以上功名的大营就有221人。这其中最为显赫的除了太子傅吴垣,另一位历史名人叫王之晋,即兵部府的主人。

侯更辉介绍,王之晋、吴垣虽在一个村,但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两人考取进士间隔60年。兵部府位于翰林府西侧,两寨相隔不远,遥相呼应。始建于明末的兵部府占地万余平米,气势恢宏。如今呈现在眼前的,只剩下一栋两层的建筑,墙体用大块的青砖垒砌,虽经历数百年,墙面依然平整,砖块完好无损。院落里瓷砖耀眼,已经被修葺一新。只有从屋后看去,才有些青砖灰瓦的古韵。

在大营村南净肠河南岸,立着王之晋的墓碑。据碑文记载,他祖籍浙江,祖上自洪武初以军籍迁居大营。到王之晋时,他们家已成为大营的名门,家世显赫。明朝崇祯时为兵科给事中。他的府邸被当地人称为“兵部府”。

宛洛古道上的商业重镇

大营西依群山,东衔平原,是宛(南阳)洛(洛阳)古道重镇,也是隋唐以来豫西汝州、鲁山、宝丰三地交界处商品物资交易的重要集散地。

在宋代,大营村因冶铁、采煤、制瓷等业发达,被宋徽宗钦赐易名为“兴宝镇”。“自古以来,大营就是官道上的商业重镇,从洛阳到南阳的官道必定经过大营。”侯更辉说,历史上宛洛古道自此而过,大营市井极为繁荣。

大营村村南,一座山陕会馆保存较好,会馆内的关帝庙香火旺盛。关帝庙坐北朝南,前为卷棚,灰瓦顶,有明柱六根。正殿三间灰瓦顶,檐下施龙首形斗拱,殿内明柱八根,覆盆形柱础。关帝庙内的墙壁上嵌有雍正八年的功德碑。

侯更辉介绍,山陕会馆即明清时代山西、陕西两省工商业人士在全国各地所建会馆的名称。两省在明清时代形成两大驰名天下的商帮——晋商与秦商。当时,山西与陕西商人为了对抗徽商及其他商人的需要,常利用邻省之好,互相结合。山陕商人结合后,在很多城镇建造山陕会馆,形成一股强劲的力量。山陕会馆能建于此,可见当时大营村重要的经济地位。

商业的繁荣不仅给大营留下了文物古建,也留下了传统风味小吃——琥珀馍。这种以馍、时令菜、肉炒制的小吃相传由苦力劳动者发明。当时大营地区煤炭业兴旺,外地人来拉煤时多带饼馍,在农户家借水喝时,把馍放在农户家锅里炒制而成。

专家观点:不能在拆旧建新时大拆大建

像很多地处商业繁华地段的古村落一样,大营村的古建筑也在现代商业的围剿下岌岌可危。街市的喧嚣随时把你从怀古思绪拽到现实。肆意翻新的老宅,让那一抹动人心魄的古韵荡然无存。

古老村落的历史记忆,一次又一次地被覆盖。“文革”对大营这个村落的文物留下了不可愈合的伤痕。老屋上的脊兽、雕刻,以及康熙御赐的朝天凳、金瓜,还有那半幅銮驾,都在文革中被破坏销毁。

在吴水旺老人家,记者偶遇了到大营村考察调研的镇干部一行。负责相关工作的赵姓副镇长告诉记者,自从村子入选国家传统村落名录后,大家已经意识到了古建筑文物对村子未来发展的意义。虽然兵部府、翰林府等老宅子如今再难修复重现当年辉煌的“双城”盛景,但村里还是尽力抢修和保护一些有价值的古文物建筑。山陕会馆的关帝庙,如今正在如火如荼的修复重建中。

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国家住建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罗德胤表示,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人们对生活居住条件的要求往往也高,由于保护意识跟不上,往往在拆旧建新时大拆大建,这样传统村落往往更容易遭到破坏。所以,发展经济与保护古村落要双管齐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提高古村落的保护意识。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24432 2014-12-25 00:00:00 四 大营村:宛洛古道上的“双城”记忆KeywordPh美丽乡愁——河南传统村落大型系列报道之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