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5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兴趣班不是孩子毕生要端的饭碗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做客央视《文明之旅》 于丹再谈“家教的学问”
兴趣班不是孩子毕生要端的饭碗

时下,家庭教育是大家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1月5日播出的《文明之旅》节目中,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探讨了门风、家风对家教的影响,昨晚播出的《文明之旅》中,于丹继续为观众讲解了“家教的学问”。

记者 左丽慧 秦华 杨丽萍

家教门风和学历财富

不一定成正比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承担了一定的角色,那么家教的好坏,跟施教者本人的学历、学识、财富等有着绝对的关系吗?

“这个是不直接成正比的。人性往往有一种弱点,越是贫瘠的时候,大家越能相互温暖,越是富贵的人,越是警惕周围人惦记他的财产。”于丹举例说,“中国历史上关于寒门出孝子这样的故事特别多,宋代著名的寇准,当年也是贫寒至极,他的妈妈资助他念书,十分辛苦。寇准高中进士时,母亲就去世了,逝前她把一样东西交给了老家的人,说寇准以后有什么过错,再把这东西给他。母亲去世多年以后,寇准官至宰相,他觉得终于可以风光风光了,刚开始要摆排场,老家人把他母亲留下的东西拿出来了,打开一看,是《寒窗课子图》,是他母亲画的当年在寒风里,母子饥寒交迫的场景。当时他母亲跟他讲,勤俭持家,来年富贵莫忘贫,这是慈母训。”

为了让观众更便于理解,于丹现场分享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户走向没落的家庭,搬到了一个混杂着很多贫民的地方。这个家庭的妈妈就告诉她女儿,到了这以后要防备遭到穷人的算计。结果他们刚住进去就停电了,听见外面敲门,这位妈妈特别警惕,告诉女儿说你问问是谁,别随便开门,听到是邻居家的小女孩,这位小姑娘稍微放下点戒备,把门开了条缝儿,邻居家的小女孩怯生生地问她:“我妈妈让我来问问你,你们家有蜡烛吗?”这个孩子本能地想:我妈妈说对了,我们刚搬进来就找我们要东西,她特别冷漠地说没有,正要关门的时候,邻居家的小女孩从身后拿出一支蜡烛来,“我妈妈说你们刚搬来,一定没有蜡烛,我就是来给你送蜡烛的。”

“所以家教和门风,和学历、城乡、财富都不见得是成正比的。”于丹说,金圣叹写的33个“不亦快哉”,写的都是贫寒的日子,他招待朋友没酒钱,进屋跟太太说,赊点账,太太把簪子给他了,他一看,说这簪子够我们俩喝完这顿酒还有下顿的,觉得占了很大便宜,这不亦快哉;最有意思的七个字,叫“还债毕,不亦快哉”。

于丹说:“一个人有了这样的心情,那就是孔子说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真君子住的地方没有简陋一说,所以你会看到那些俭朴的、有操守的人家,墙上哪怕是他自己画的画、贴的小画都装饰得整整齐齐。但很多土豪的家里,虽然金碧辉煌,但墙上却看不到一件艺术品。”

不能让孩子在“强迫班”里端饭碗

奥数、舞蹈,钢琴等形形色色的“兴趣班”是当下很多孩子课余生活的主要内容,父母都给孩子报兴趣班屡见不鲜。那么兴趣班和家庭教育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兴趣班是不是家庭教育的必要补充?

对此于丹首先讲了自己身边的一个真实“案例”:一个大学教授让自己的孩子就学小提琴,他妈妈却让他学画画,教授不在家时,孩子妈妈就不让他拉琴,两口子都是精英,让孩子学的东西却一直不一样,最后孩子什么都没有学成,孩子的精神还很紧张、焦虑。怎么样避免这样的情况?

“一个人出生以后,唯一确定的事就是肯定得死,那从生到死之间不确定性越多,人生活质量越高。兴趣班其实是为了提供‘不确定性’,就是看看我在音乐、舞蹈、绘画等等方面有才能吗,我到底更喜欢什么呢?兴趣班是拿一种兴趣来开发自己的。”于丹说,兴趣班不是让孩子一头扎在上面,以此为毕生饭碗的,“不能让那么小的孩子在‘强迫班’里端饭碗。”

于丹以自己的女儿为例,阐释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真谛。于丹的女儿每天早上6点多钟,一天有无数事要完成,天天上课外班,但她依然非常高兴,因为她每周一到周四下午是足球集训,她对足球痴迷到在家吃饭时脚底下都要踩着球,连走路都是“带球过人”式,永远都在铲球、防守。

“女儿也弹钢琴,也考到五级了,她也画画,还有语文、数学也学得不少,但是她喜欢踢足球,我为什么不让她踢呢?她踢球高兴,每天疯跑回来还能弹琴,一静一动正好平衡。看见我女儿上到小学高年级,那么些功课之下她还每天笑逐颜开,没心没肺,我觉得这就行了。”于丹认为,小孩子可以不闲着,可以填得很满,但前提是按他的兴趣。“这样他会觉得我有尊严、有能力实现我的诺言,那我学习也一定棒棒的。”

现代城市中很多孩子报兴趣班,而古代没有钢琴、没有溜冰、没有舞蹈的时候,家庭教育中的“兴趣”是靠什么培养的?于丹提出,古人的“六艺”,也是一种兴趣培养。“诗书礼乐,那个时候男孩子要学射箭、骑马、驾车的,还要学算术。那个时候没有钢琴,但有中国的古琴。中国原来的教养叫做‘君子左琴右书,无故不撤琴书’,书跟琴是一定要有的,音乐能够陶冶性情,读书才能‘知礼’。”

为什么会让孩子学习这些?于丹也给出了答案:“有一天父母不陪在身边、生意失败、失恋了、生病了,亲人远离了,孩子一个人能够弹个曲子寄托一下、抒发一下,自己安顿一点,这比考什么级都强。”

爱的循环滋养全家人

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孩子不能面对自己的错误,不能承担相应的后果,而去选择一种极端的方式。有的孩子甚至考试没考好就跳楼,那么何为挫折教育?良好的家教究竟能为孩子们带来什么?

于丹认为,这种极端事件的根一定要追溯到家庭教育,父母对这种极端事件也负有责任,在于丹看来,“这个责任就是你为什么不让孩子知道养育的这种辛劳呢?”于丹认为,一个孩子选择极端行为是一种担当精神的缺失。“担当精神的培养是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完成的,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担当至关重要。”

于丹举例说,山东曾经有一所大学,大学生浪费粮食太多了,保洁员联合吃剩饭,这件事上了《新闻联播》,有人问她,你怎么看待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学生也浪费粮食的?她就说你问问他们在家奶奶是怎么给盛饭的,多少孩子放学后一回到家,奶奶就赶紧把汤端上去,孩子说吃不了,奶奶就会说你多吃,吃多少算多少,吃剩下的奶奶给你“打扫”,想想我们有多少孩子是这样被带大的。“孩子吃得过剩,过剩之余又欠缺了,欠缺的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规矩和承诺,他也不知道该要多少。一个在食堂浪费的人,你怎么敢担保,他到一个职业岗位上,在能够逾权的时候,他不要得更多呢?”于丹说,做家长的,与其看到孩子收拾不起自己而焦虑痛悔,不如在他能收拾的时候教会他如何收拾,一个小小的生命,从离开母体,就要学会去独立和担当。

于丹还讲述了一个她见过的真事,一个学校教育小孩说今天是三八妇女节,要给妈妈沏碗糖水,第一个孩子送上糖水,妈妈很高兴地喝了,并亲孩子一口,孩子高高兴兴的;第二个妈妈看也不看糖水,说少来这一套,给我多考几个一百分比什么都管用了,孩子委屈极了;第三个妈妈说傻丫头你放多少糖啊,齁死我了,孩子哇地哭了。“每个妈妈对糖水的反应不同,浓浓的糖水其实是浓浓的爱,我觉得人真的没必要那么计较细节。爱是一种交流,给出帮助,收获感恩,家里人在爱的循环中是全家人的滋养,每个人都在给,每个人都在得,这才是一个家。”

■于丹问答

观众:我是缅甸的一名汉语教师,我发现现在不仅是在中国,在缅甸也一样,父母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孩子怎么把这些压力减掉呢?

于丹:我孩子期末考试的时候老是给我讲,妈妈你希望我考多少分,我说没有期待,你尽力考吧,差不多就行了。她说,那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怎么也得说出一个分数来啊,给我逼得想了半天,我说三门课考270吧,然后我女儿特愤怒:这么低,就跟没说一样!她特生气地走了,后来我就想,我给她说270,她肯定能过270,但是我给她说295,那她压力不就大了,我就给她说个270吧,万一她考个295回来呢,那大家不就挺高兴吗。不是所有人都要去掐尖,但是每个人必须保底,保底是一个人的雪中送炭,掐尖才是世界的锦上添花。没有花人死不了,但是没有炭的话,人就冻坏了。

观众:通过一些综艺节目我们看到,一些明星更倾向于把子女送入贵族学校,这是农村的孩子享受不到的,如何看待物质条件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于丹:物质是一个基础条件,但物质是“有底限没上限”的。

现在很多孩子在互相攀比,你爸开什么车,我爸开什么车,都这么比的话,人是居安没法思危的,人只有居危才能思进的,你看看有几个锦衣玉食的孩子还想着自个儿冲?有爹可拼他们干吗拼自个儿呢?所以,别那么相信贵族学校。那些物质条件好的孩子个个衣着光鲜,但那股心气不见得比寒门孩子强。

我劝大家不必那么紧张兮兮。其实真正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还是家教门风,这个家可以穷,但是要有尊严,这个家可以文化水平不高,但是明辨是非,一个人看得起自己,这个人才有尊严,我们不去跟富人比,才能让自己的孩子长成顶天立地真正成材的人。

观众:小孩子经常会向父母提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候难以回答。比如说孩子会问“我从哪儿来的”;还有一次在地铁里,有人在吵架,吵架中反复出现“小三儿”的字眼,儿子问“小三儿”是什么意思?我应不应该说?应该怎么解释?

于丹:如果你不希望世界欺骗你的孩子,那就从你不欺骗你的孩子开始。

至于“小三儿”这个字眼,你可以这样解释,爸爸妈妈叫两口子,为什么不叫三口子呢?为什么不叫大三儿呢?这说明“三”不是一个很上得了台面的称呼,两口子中间怎么能有小三呢?孩子应该知道,做人成第三者是一个很丢人的事情。

而小孩子常问的“我是从哪儿来的”,我觉得也可以解释清楚。小孩都种小树苗,你可以告诉他,人也是种子,爸爸的种子放在妈妈肚子里,长大后就成了孩子,不仅要给孩子讲,还要带他去看,让他看小时候像小海马一样,看脐带,所有的这些东西都可以讲。而如果孩子问你这个问题时,你说这太丢人了,他会觉得这太神秘了,而实际上,这有什么不能讲的呢?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28818 2015-01-13 00:00:00 二 兴趣班不是孩子毕生要端的饭碗KeywordPh做客央视《文明之旅》 于丹再谈“家教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