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X05版:新郑播报 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走进新郑市裴李岗村
牛奶“养”草莓,高大上吧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走进新郑市裴李岗村
探秘改写中华农业文明史的裴李岗文化遗址
锯齿石镰
红陶三足钵
红陶双耳圜底壶
石磨盘、石磨棒

位于新郑市新村镇西5公里处的裴李岗村,8000年前先民们在此地就已经开始使用手工的“谷物脱壳机”了,把中华民族的农耕历史又往前足足推进了1000多年,这个普通村落也因此而闻名世界。为了重温那段厚重的历史,记者昨日走进该村,实地了解绝对年代早于仰韶文化1000多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 新郑播报 王保建 文/图

褐色土壤孕育中华文明

记者发现,在村子里到处是茂密的树木和夹道开放的鲜花,很难让人把这个恬静的村庄同半个世纪年前那个震惊世界的文物发掘现场联想到一起。村支书王现增语气中略带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裴李岗文物遗址是在1956年发现的,经过50多年曲曲直直反反复复探索、试掘论证和科学鉴定,最后确定距今约8000年,是中华农业文明最早的标志,也是中原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最早的一处遗址,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历史空白,为进一步研究中华文明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由此,2001年该遗址被命名为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河南省十大考古大发现之一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说话间,我们看到小路尽头的岗脊上立着一块刻有“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裴李岗遗址”文字的石碑,顿然提醒人们这里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幽秘禁地。这片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文化遗址静默在双洎河岸边,褐色的土壤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庄严神秘的氛围。

人类文明在此初露曙光

随行的新郑市博物馆馆长杜平安告诉记者,在所有400多件各种出土器物中,石磨盘最珍贵、最具代表性。石磨盘呈鞋底状,背面有左右对称的4个短足,盘面中心低凹,有许多坑坑洼洼的“斑点”。专家认为这些“斑点”是有意凿出来的,更有利于增强先民在石磨盘上用石棒为稻谷脱壳取米的效果,这是一个古老的伟大文明遗存的文化精髓。遗址共发掘墓葬114座、陶窑1座、灰坑10多个,还有带有炭化后腐朽的粟粒、酸枣核、核桃壳的穴居房基。出土器物除石磨、石磨棒、石铲、石镰,手制素面的陶壶、陶碗、陶纺轮外,还有骨针、骨锥以及猪、羊的骨骼等。这些器物为其他新石器文化遗址所少见,有独具一格的文化面貌。

显然,在人类文明初露曙光之际,裴李岗先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肇造了中华民族文明起步文化:已开始定居生活,主要靠农业,出现了家畜饲养,创造了纺织技术。已有原始手工业生产,而且制作技术有相当水平。

虽经数千年的风雨荡涤,但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改变裴李岗先民们的存在和他们辉煌历史,质朴而又充满智慧的出土文物就是对世人的种种昭示。

如今,我们正踏着裴李岗先民的足迹,走在通往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上。可是又有谁能否认,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何曾不是先民们的智慧代代传承的结果?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29592 2015-01-15 00:00:00 四 走进新郑市裴李岗村KeywordPh探秘改写中华农业文明史的裴李岗文化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