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3版:时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三位一体”促和谐 城乡发展谱华章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型报道之城乡基础篇
“三位一体”促和谐 城乡发展谱华章

201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省委对郑州的“三大一中”战略定位,紧紧围绕市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建设郑州都市区的目标任务,谋划实施了以航空港实验区为统揽、以“三大主体”工作为主导的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调研时要求,郑州的E贸易要朝着“买全球、卖全球”的目标迈进,国际陆港要“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作贡献”。

省委书记郭庚茂指出,郑州要承担“双重”责任,一方面要承担自身发展的重任,这直接关系到郑州老百姓的福祉;另一方面还要担负起服务区域发展的责任,即实施“三大一中”战略,通过自身的发展、服务功能的完善,带动全省的发展、服务全省的发展,甚至服务更大区域的发展。

省委副书记、省长谢伏瞻要求,郑州不仅仅是郑州人的郑州,而是全省的郑州,郑州的城市形象代表着河南的整体形象,河南在全国地位的提升首先要靠郑州地位的提升来带动,郑州要担当起领头雁和尖兵先锋的角色,践行“四个率先”,担当省会责任。

省委、省政府对郑州寄予厚望,近期出台的《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郑州现代化国际商都,打造有影响力的高端核心城市,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希望通过郑州的发展,抢占制高点,带动河南走向国际化、加快现代化。

三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团结拼搏、创新进取,开创了郑州都市区大刀阔斧、势如破竹的建设新局面,使郑州步入了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的快车道。

为系统梳理全市上下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探索实践和成效,进一步深化对郑州都市区建设决策部署的科学性、正确性和有效性的认识,进一步坚定加快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准确把握郑州都市区建设的方法路径和经验做法,为今后的发展厘清方向、坚定目标、提供指导,郑州报业集团旗下的《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中原网、中原手机报和新媒体矩阵,联合郑州电台、郑州电视台等媒体,同步推出“加速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 为‘中原更出彩’点赞”——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型报道,今日刊发——

核心提示

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一战略部署为郑州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即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发展一体化。

我市坚持“一个主体两个载体”的“三位一体”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按照“政府主导、规划先行、政策引领、群众自愿、产城融合、就业为本”的原则,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交通道路、生态廊道、大棚户区改造、中心城区功能提升、县域组团开发等为带动,使全市步入了以集约集聚内涵式发展为特征、提速提质发展的新阶段。

三年来,全市各类城区包括县城组团新增建成区面积约11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2011年的64.8%提高到68%左右。全市1994个行政村有1033个村、210万农民参与“四类社区”建设,“一个主体四个权益”、农村“三改”、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制度创新等措施,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了城市化公共服务、实现了城镇化转换。郑州报业集团记者 聂春洁

理念先行 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

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并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列为城镇化的首要任务。

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我市坚持 “三位一体”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三位一体”包涵一个主体两个载体,一个主体指以中心城市(郑州中心城区和各县城组团城区)为主体,加快中心城市现代化,充分发挥其在统筹城乡、以城带乡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两个载体,一是依托县城和镇区,依托原有产业布局和产业基础,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将其打造成为农民就近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载体、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产业转移的载体、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的载体;二是把各类新型社区打造成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载体。

“三位一体”就是将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统筹规划、统筹布局、统筹建设,综合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县域城镇和产业集聚区的承接承载作用、新型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以就业为带动,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保障,统筹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有序市民化转移和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转换两大核心问题,从而实现全市农民的居住环境城市化、公共服务城市化、就业结构城市化和消费方式城市化,让城乡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交通为先导 构筑紧凑型都市圈

郑州都市区联系有多紧密,从交通上最能说明问题。记者驱车赴新密,沿郑登快速通道,不到20分钟便抵达新密市域。“郑登快速通道、大学南路直通新密,加上原有的郑少、郑尧高速,四条快速通道都可以在20分钟以内直达。”新密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完善的路网为当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原动力,当前该市正在谋划建设以苟堂为中心的岐伯文化旅游产业区,以刘寨、曲梁为中心的黄帝文化旅游产业区,以伏羲山(尖山)为中心的羲皇文化旅游产业区,力争成为郑州市民心仪的休闲度假地。

交通路网也是提升城镇载体功能、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改善群众生活环境的重要民生工程。以中原区常西湖新区建设为例,正是以完善路网结构为切入点。根据规划,常西湖新区内将建设“五纵四横”大交通网络,新建的五纵四横9条道路,分别为洛水路、健民路、市民大道、晨星路、兴国路、站前大道、图强路、乐山路、雪松路,总长度22.6公里。完善的路网结构,加快了常西湖新区城市发展空间布局。

为实现“域外枢纽、域内畅通”的交通路网体系建设目标,我市坚持“规划先行、交通先导”的发展战略,依据综合交通规划和承载的人口流量进行产业、人口和公共设施空间布局,以交通路网带动各项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在空间上将中心城区、县城组团、镇区和产业集聚区、新型社区融为一体,带动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三年来,我市畅通郑州工程取得重大突破,“两环三十一放射”“大井字+环线”快速路网体系加快形成,地铁1号线运营,10条市域快速通道建成通车,266条支路打通工程竣工128条,16座绕城高速互通立交建成10座,新改建县域路网1476公里,全域通达、廊道配套的路网框架基本形成。

棚户区改造 群众共享宜居新家园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一路高歌猛进,大部分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然而由于历史遗留等原因,也带来新的居住条件不均等问题,其中棚户区的存在就是一项集中体现。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市依据国家政策,把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城郊村合村并城和贫困山区、黄河滩区、煤矿塌陷区、干线公路两侧1公里区域村庄改造一并纳入大棚户区改造,构筑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载体。

“家里住的是别墅,烧饭用天然气,院里还有游园和健身设施。”在新密祥和桧树亭社区,退休老教师杨文亭说,他2013年搬进安置社区,虽然地处偏远乡村,但社区所有设施和服务都不输城里。

新密市新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密的新型农村社区超前规划,因地制宜,在安置房设计上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幼儿园、超市、公共餐厅、垃圾回收、污水处理、游园绿地等都是标配,让农民不仅住得好,而且生活得更好。

农民上楼,就业如何解决?新郑孟庄镇鸡王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村里土地流转后,引来东鑫钢构、华南城等项目入驻,为村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选择。村民李金亮告诉记者,现在有就业意愿的村民都能找到工作。而在祥和桧树亭社区这样远离城镇的地方,遍地开花的农民创业园也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充分就业。

三年来,我市1994个行政村有1033个村、210万农民参与“四类社区”建设,启动安置房建设面积2亿平方米,竣工4511万平方米,已有80万农民实现回迁,配建学校352所、文化卫生设施583处、市政道路644条,确保了一大批水电气暖等公共设施项目落地建设。

生态廊道 全域编织绿色景观网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公报中有这样一句话: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在我市持续推进的生态廊道建设中,这种愿景已在逐步变成现实。2012年我市提出“有道路建设就有生态廊道”的总体要求,规划双向8车道、6车道、4车道、2车道的道路两侧各建设50米、30米、20米、10米的林业生态廊道,着力体现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健身功能、休闲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和示范功能。

按照规划,三环、四环和三四环之间的31条放射道路都有生态廊道相伴。“走进生态廊道,就知道郑州‘绿城’的美称名副其实。”资深骑友许鹏说。

在生态廊道的推进过程中,各县市区因地制宜,依托既有路网系统提升景观效果。新郑围绕南水北调干渠绿化、铁路沿线生态廊道和高速公路出入市口综合整治等,至今已完成生态廊道建设40条,绿化面积达4707万平方米。新密坚持“林随路走、路林相随”的绿化理念,累计实施廊道64条,绿化面积3047万平方米,同时建设12个森林公园和森林体验园,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2.15%。

“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截至目前,我市“两环三十一放射”生态廊道建设共完成拆迁面积1849万平方米,建成绿化道路21条(段),总长度260公里,绿化面积累计完成2213万平方米。郑州市区四环以外部分及10条快速通道完成生态廊道建设约694公里,绿化面积3214万平方米。三年累计完成生态林营造45万亩,市区新增绿地面积3450万平方米,生态水系加快建设,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36064 2015-02-05 00:00:00 四 “三位一体”促和谐 城乡发展谱华章KeywordPh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型报道之城乡基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