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精彩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广告
奔波记录城乡变迁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奔波记录城乡变迁
竹帽编织 1983年 小史店
1978年 杨集红土河
二月河在查阅马俨鹏的摄影作品选

摄影艺术展作序

镇560余村落

40年从海鸥120到高档数码相机

马俨鹏说,40多年前,相机可是奢侈品。能在春节和家人拍张全家福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他从1970年冬开始接触摄影,最早使用的是一部海鸥120相机,这部相机是单位的。

1976年秋,他在乡下村庄看到俩老汉在掰手腕,周围聚了一群人,就随手拍了一张,取名《老当益壮》。“当时,一些人从来没见过相机,拍照后老汉拉住我说抽了他的血,让我赔不是。”马俨鹏哭笑不得,一番解释之后,对方竟让他给拍一张全家福。

马俨鹏说,当时冲洗也是麻烦事,因为没有洗黑白照片的暗箱,就用木版钉成一个箱子。没有显影、定影剂,也没有钟表,洗照片的时间完全靠感觉。为了不曝光,就在旁边用被子捂住,一床不够就两床。现在,他的老宅里还放着两三木柜的底片及一万多张相片。

“身为一名从事摄影40年的新闻工作者,我见证了从黑白胶片到数码照片,从方寸黑白到大幅彩色的演变,也正是时代巨变的真实写照。”马俨鹏说,相机从奢侈品变成百姓都买得起的普通用品,前年小儿子还花了3万给他买了一部高档数码相机。

二月河为他的首个摄影艺术展作序

“搬了很多次家,从农村到县城,从县城到郑州,什么都可以丢弃,就是照片不能丢。”马俨鹏的女儿说,父亲痴迷新闻摄影,即使退休后也没停下来,每年都要去方城走一走、看一看,拍摄一些新变化,“咦,山路宽敞了,也顺畅了。”

他的女儿说,经历了40多年的新闻摄影生涯,父亲的案头积攒了一万多张新闻照片,这也是全家的宝贝。“前段时间发在微信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她说,父亲的愿望、朋友的鼓励及河南一家文化公司的鼎力支持,让亲友们有了信心,这个摄影展一定要搞起来。

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影像方城——马俨鹏摄影展”今天将在方城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共展出马俨鹏摄影作品160幅,分为方城历史、方城文化、方城政治、方城经济、上世纪60~80年代英模人物、群众文化生活、方城建筑、百姓衣食以及新方城新发展等9个板块,记述40年间方城的巨大变迁。

著名作家二月河先生闻讯欣然为影展作序,予以高度评价:“马先生用手中的相机,为桑梓故里河南南阳方城县记录下了40余年的巨大变化,功莫大焉。马先生摄影作品集的意义,就在于它供人们认识了佛沟摩崖石刻,认识了南阳汉画,了解了丝绸的历史。这一幅幅图片,承载的是浓浓的乡情与乡愁,更承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崇高的中国人的道德情怀。这些摄影作品,既是方城历史的佐证,更是方城人民引以为自豪的巨大精神财富。”

“纵观马先生的摄影作品,正是由于它深深扎根在方城这片土地,特别接地气,所以,它是真的,善的,也就是美的。”二月河表示。

此次摄影展将于2月9日持续到3月1日。3月中旬,“影像方城——马俨鹏摄影展”将在河南博物院展出。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36655 2015-02-09 00:00:00 一 奔波记录城乡变迁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