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六个一体化”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上接AA03版) 在新型社区生活怎么样? 走进新郑市孟庄镇鸡王社区看看便知。 这里楼房整齐漂亮,绿植充足,还建有特色商业街区。居民既可以在家看数字电视、玩电脑,也可到社区图书阅览室、远程教育室、文化活动中心看书、读报、远程学习,还可在社区娱乐广场跳舞唱歌。社区服务中心还能为居民提供医保、低保救助、就业登记、金融业务、计划生育等20多项服务。 让居民满意的不仅是居住环境的幽美、舒适、方便,还有离家很近的工作岗位和满意的收入。居民王栓喜在社区旁六盛钢材市场上班,他两个儿子在附近的华南城上班,每人每月收入3000多元;老伴儿和儿媳做社区保洁,月收入各有1800多元;家里分了5套房,住3套,出租两套,租金一年2万多。 鸡王社区不少居民都感慨过上了“从前想都不敢想”的“城里人”生活。可谁能想到,这个漂亮、现代的社区几年前还是一个被枣林和庄稼地包围的小村庄。 让这个小村庄以及其他乡村发生巨大变化的,是我市正在强力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让农民过上城市生活的民生答卷 “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答卷,基层群众百姓最有发言权。 往年,秋末初冬之时,“红枣之乡”新郑的孟庄、薛店一带枣农总有“一喜一忧”。喜的是收成不错,忧的是“大枣”咋能换“大钱”。如今,随着投资1.5亿元,集红枣产品加工、研发、仓储、销售、流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民创业示范园在当地孟庄镇具备初步规模,枣农们渐渐无忧。 窥一斑而知全貌。3年来,我市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理念,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建设,构筑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承接产业转移、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的载体,全市城乡居民新增就业75万人对此做出了最好诠释。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引领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和重点。我市以新型社区为基点,构筑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载体,优先推进规划区及周边3公里内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合村并城,优先推进煤矿塌陷区和贫困山区易地社区建设,大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涉及的村庄社区建设,保护提升历史文化风貌特色村,努力在公共服务水平上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均等化、公平化。 3年来,全市1994个行政村有1033个村210万农民参与“四类社区”建设,启动安置房建设面积2亿平方米,竣工4511万平方米,已有80万农民实现回迁,配建学校352所、文化卫生设施583处、市政道路644条,确保了一大批水电气暖等公共设施项目落地建设。“一个主体四个权益”、农村“三改”、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制度创新等措施,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了城市化公共服务、实现了城镇化转换。 推进城乡一体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道路虽然曲折,但郑州已然迈开强劲步伐,步履铿锵,道路越走越宽,发展越来越快,而最终受益的必然是广大人民群众。 吹响新型城镇化号角 2012年2月16日,我市召开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大会,通过了《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以交通道路、生态廊道、四类社区、中心城区功能提升、城市组团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六个切入点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三大主体”工作之首全力加快推进。 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我市坚持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科学发展路子,按照“政府主导、规划先行、政策引领、群众自愿、产城融合、就业为本”的原则,大力推进从农村切入、以新型社区为基点的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 3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新型社区统筹规划、统筹布局、统筹建设,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社会管理一体化,探索破解城乡二元、城市内部二元“两个二元结构”问题的路子,协调推进城乡发展。 “六个一体化”稳步推进 三年的探索,三年的实践,我市在推进“六个一体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依据全市“三化”协调战略空间布局规划,各县(市)区、新市镇分别编制完善了“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布局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规划等各项规划,实现了规划体系与城乡架构体系相衔接。 推进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条件,遵循国家和我省产业政策,按照“一区一主业”的原则,分层级明确了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确定了工业七大主导产业和服务业七大主导产业,着力打造汽车与装备制造、电子信息2个5000亿级产业基地和生物医药、新材料、铝精深加工、新型耐材、现代食品、家居及品牌服装6个千亿级产业基地,建设国家现代物流中心、现代商贸中心等“十中心”。产业集聚区和城镇规划区以外区域,实行水田林路高标准农田综合整治,建成现代农业生产功能区,构筑城乡三次产业结构合理、特色突出、功能完善、互为支撑、竞争力和吸纳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按照先公建、后商业,先中心、后周边的思路,统筹规划和建设城乡路、水、电、气、暖、排污等基础设施,计划5年内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00亿元。目前,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2209公里,其中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411.96公里,实现了农村公路村村通。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全市现有县级综合医院33个、乡镇卫生院86个、村卫生所2216个,共有床位12377张,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创新推行的覆盖城乡的“片医负责制”在全国得以推广;我市农村中、小学人均公用经费分别为3451元和1807元,分别比国家规定标准高2721元和1277元。 推进城乡就业保障一体化。整合劳动和社会保障资源,优先向产业集聚区和新型社区倾斜,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引导和扶持有创业愿望、有创业条件的城乡各类人员在产业集聚区和创业园创业,鼓励企业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形成市、县、乡、社区四级劳动保障和就业服务网络。 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近年来,我市在城乡社区积极开展了村改居、产权制度改革“双改”试点工作,加快推进管理体制社区化、公共服务均等化、集体产权股份化步伐。在全市乡镇(街道)全面推行以网格为载体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建设,建立了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政府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互为支撑的治理结构,推进政府职责在基层的有效落实,实现党的群众路线制度化。 有“六个一体化”的坚强保障,我市不少农民像鸡王社区的居民一样,已初步实现居住环境城市化、公共服务城市化、就业结构城市化和消费方式城市化。 美好的愿景在前方,乡亲们已经在路上。 过上美好生活的乡亲们坚信,只要继续沿着新型城镇化的方向奋力前行,一个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现代化都市区必将屹立在中原大地上。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