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画笔倾情老郑州 □张万一 (郑州市政协原副主席) 当我看到一批上世纪70年代在郑州的风景写生作品时,感到格外亲切,当时写生的情景历历在目。 那个时候,每到秋天郑州的法桐树叶和杨树叶都会由洁净单一的绿慢慢变得深深浅浅,绿中带黄,黄中有红,色彩十分丰富,在蓝天的映衬下更显得漂亮迷人,常常会吸引我选个地方面对面地用画笔去表现它。 上世纪70年代我常常在省工人文化宫筹备展览,那里的绿篱伴着小路曲径通幽,小路旁的枫树多姿多彩。下雨时,整个文化宫内本已一尘不染的树和绿篱经雨水冲洗更加清新。雨中,时时有人打着黄油布伞和红纸伞漫步其中,真的如诗如画,让人陶醉。 大学路和桃源路附近的焦家门村,70年代那里还有村子和麦地,是画农村风景的好地方,即便是夏天坐在烈日炎炎的村头树荫下,也会有惬意的丝丝清风拂面而来,让你清爽快意地作画。 嵩山路测绘学院西边的那片庄稼地,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色彩也在不断地变幻。那年初冬第一场雪后,阳光明媚,雪很快被融化了,但那里还有片片残雪,庄稼地里的绿,清新的空气,暖暖的阳光,一片片的残雪,面对这些元素,我手中的画笔就会激情地跳动。 那个年代,塑料袋还没有问世,贾鲁河两岸不存在白色污染,清清的河水在蜿蜒流淌,两岸芳草碧绿,莺歌燕舞,泥土飘香。 我一边翻看着那个年代的写生作品。一边在想,那时打动我去画的一个个场景早已不复存在,那块麦地,那块菜地,那个村子早已被高楼大厦所替代,那时清清静静的地方也早已变得熙熙攘攘,车水马龙。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