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4版:晚报影响力 上一版3  4下一版
广告
广告
明年3月,我们还约!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明年3月,我们还约!
“连天线、接地气”唱响郑州、河南好声音 全国两会,记者讲述新闻幕后的故事
郑州全媒体全国两会新闻中心的两会报道有速度、有深度、有广度、有密度,频频被代表、委员点赞。
郑州全媒体新闻中心两会记者孙娟的两会手记——《姐不是特工,是两会记者》在微信朋友圈热传,并被捜狐网首页转载。

编者按

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胜利闭幕,郑州全媒体记者再次圆满完成全国两会报道任务。十几天的全国两会报道战役中,来自郑州全媒体新闻中心的记者“连天线、接地气”,唱响了郑州、河南好声音,履行了媒体“双重责任”,展示了代表、委员风采,提升了郑州的影响力和软实力。参与这场新闻战役的记者,有连续多年上阵的资深战士,也有第一次赴京锻炼的新兵……今天将选取他们中的代表,听他们“吐槽”两会报道背后的酸甜苦辣。

我“中”故我在

郑州全媒体全国两会新闻中心领队 李 韬

京城,战酣。立定,从容。

书以“中”字,刀笔而耕。

竖——子以成名,时造英雄。传媒江湖,一横一竖;对的站着,错的遑逞。石破天惊,瞬间霓虹;持久而战,天将师雄。

横折——拐弯以变,君子求通。做人须厚,一撇一捺;成就你我,相互支撑。恪守方圆,以退为攻;左右结盟,逍遥而行。

横——横刀立马,陷阵冲锋。东方破晓,唯破唯立;万象在旁,立我胸中。鹤鸣九皋,其声震天;鸣琴而治,朝野成颂。

竖——奇志高远,居中行正。会客贤达,颔首高明;四指微曲,拇指高升。气沉丹田,铿锵成风;余音振聋,三字成经。

似Duang,如东。细辨,乃中。

我“中”我在。从容,入定。

每天150个电话的新常态

郑州全媒体新闻中心两会记者 张锡磊

每天接打150个电话,每天24个小时,每小时6个电话。

每小时6个电话,每小时60分钟,10分钟一个电话。

3月2日,郑州报业集团一行25人,启程赶赴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报道,快节奏的生活已经达到了我近40年来的最高潮。

安排住宿、出行、饮食,装修郑州全媒体全国两会北京新闻中心,统筹微博、微信、客户端、H5动画页面的全国两会报道制作,监管后方微博、微信、客户端的日常更新……

沟通、对接、微信直播两会……

3月2日,我不是在接电话,就是在拨电话;不是在拨电话,就是在拨打电话的路上。而且,之后的十几天,接打电话成了我的日常。

本次全国两会,领导安排我负责统筹新媒体和后勤工作。

北京空气干燥,发现有同事有感冒的苗头,抓紧安排去买药品。

在北京,同事们常常无法正常就餐,就要抓紧安排预订快餐。

…… ……

呵呵,我这样一个马大哈的人,竟然变成了一个细心的小管家,最后还收获了同事们的不少赞,虽然很累很累,但听着同事们的赞,我已经很醉很醉了。

在我们这个近30人的大团队中,小管家是我的日常,但统筹新媒体两会报道才是我的主业。

H5页面是今年亮相全国两会的产品,在短短的13天里,我们制作出了15个H5动画页面,《奔跑吧,航空港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郑州实践”》等受到网友好评。

今年的全国两会,也许是节奏太快了,感觉眨眼间就这样过去了。

明年3月,我们还约吗?

当然!不见不散地约。

与文化大咖握握手

郑州全媒体新闻中心两会记者 石 闯

3月2日,二月河;3月9日,廖华歌;3月12日,周大新;3月13日,冯骥才……瞧,在北京报道全国两会的这些天里,这些蜚声文坛的作家一股脑儿涌现,有没有让你眼前一亮?他们或是全国人大代表,或是全国政协委员,或是特邀重量级嘉宾,总之就在身边、眼前。

对各个媒体而言,每年“两会”就是年度最高水平的“新闻大战”,也是各大媒体综合实力的一次“深水较量”。其中,文化大咖成为各路英雄豪杰争夺的“香饽饽”。所幸,大作家们都成了郑州全媒体新闻中心会客厅的“主角”;有幸,这样的好机会被我包揽了。

二月河先生的为人为文,众所周知。廖华歌,来自南阳的高产女作家,她的笑容就像春日的阳光一样明媚。周大新,凭借《湖光山色》摘取茅盾文学奖桂冠,他的谦逊、执着、朴实令人印象深刻。

冯骥才先生是贯通文学、美术、音乐、民俗等领域的文化名家,且集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为一身。他利用会议的间隙,给记者腾出了一点采访时间。

在北京报道两会,就像拧紧了发条的闹钟,很多时候需要忙碌到午夜,兴奋交织疲惫,将一篇篇大大小小稿件呈现在新闻纸上。时间是短暂的,也是漫长的,回想这一次参会历程,因为有了文化大咖的“谈心”,一切变得那么难忘。

难忘挑灯夜战的14天

郑州全媒体新闻中心两会记者 孙 娟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了。

此刻,我坐在郑州的家里,遥想着北京的“两会蓝”,回想着过去两周的挑灯夜战,乃至饥肠辘辘的日子,心中竟然没有留下一丝后悔、苦痛和疲惫。

如果全国两会是一位男子的话,我可以这样说:“您是如此难以忘记,浮浮沉沉地在我心里,您的一举一动都是我所有的记忆。”

是的,当你真正走进两会,现场聆听一场接一场的大会、记者会、小组讨论,感受一波又一波的头脑激荡之后,见识过多场你来我往的话题交锋,才会真正理解两会带给你的是什么。

是的,无数精英名流在这里聚首,无数只能电视里看上一眼的采访对象在这里和你握手,无数政界高官和你在电梯里讨论民生话题,才会真正明白两会带给你的是什么。

是的,当一篇篇倾注了心血的稿件刊登在版面上,一切变得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当你的闺密看到你的文章,发来“我为你骄傲”的信息令人泪奔,微信不断有朋友留言说“下次替我问个问题”时,才会真正懂得两会带给你的是什么。

全国人大代表马文芳连续8年对乡村医生的身份和待遇问题提出建议。他说,如果无法解决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从事这一行业的年轻人会越来越少,广大农村地区的医疗状况将愈发不容乐观。

河南地产大亨胡葆森可以为农民工讨薪仗义执言,全国人大代表李光宇可以为河南学子的教育公平向媒体鞠躬弯腰,文化大家也可以炮打相熟朋友的官场文化……

郑州市长可以畅谈他写下那封致市民信的初衷;南阳市委书记直言南水北调带给城市经济转型的巨大压力;作为煤化工的代表可以无所顾忌地谈雾霾、谈环保;二月河面对封笔不写,豁达说出“一个人总要有一个头儿,我已经尽了我的力量”……

他们敢于表达一些发自内心的想法。

这里有更开阔的眼界、更精到的视角、更有深度的想法、更具思辨性的态度、更为豁达的人生观。

我想,此刻你会明白两会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魅力。

我想,不只是每年3月春风在北京,北京3月风也吹向了我的内心。

采访两会 就得任性

郑州全媒体新闻中心两会记者 裴 蕾

今年,仍然如期进京采访全国两会,仍然不变的半个月“北漂生活”,似乎每年在北京迎接春天已成惯例,似乎每年半个月的忙碌早已成为习惯。但是,半个月后回来,想起离开郑州时家人的那句“你太任性”,仍然响在耳边,那么就用“任性”这个热词总结一下这半个月的工作吧。

拔了针头去北京

这样的出差太任性

两会前5天,我不幸“中招”患病,后来发展到持续高烧40℃,几乎下不了床,看看临近的出发日程,愣是突击输液3天,输完最后一瓶药,拔下针头,带了一大包口服药就出发了,临走时,家人不放心地说:“你就是太任性,两会离了你照样采访……”

忍着、憋着,关键时刻千万不能咳嗽、不能影响到采访代表……14天高强度采访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咳嗽对于一名上会记者而言也成了一种奢侈,因为我们必须时刻以最好的状态面对采访对象,要尽量减少自己对两会会场的干扰。

半小时采访用8个小时的守候

这样的采访太任性

代表、委员在大会期间有着紧张的议程,所有的媒体采访都得见缝插针,但是为完成采访任务,为了给家乡的读者传递最真实的两会声音,我们的采访有时只能比平时更任性。

其中有一天,为了采访到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和摄影记者廖谦在代表驻地整整堵了他一天,从早上会前的耐心等候,到会议期间的紧紧跟随,再到会议后的穷追不舍,直到最后采访成功,虽然采访时间仅半个小时,可是我们用了8个小时的守候。

全媒体强势来袭

我们的改变太任性

全媒体的联动一年热过一年,今年微信、微博、客户端滚动播报,报纸、网站、电台、电视全方位立体制作,郑州全媒体记者,采访两会就是这么任性。

任性的我们,接地气!“代表委员日记”栏目,每天记录代表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朋友圈”的话题更加轻松,从看韩剧美剧还是国剧,说到中国式开车、说到大学生就业创业,又说到中医和西医,件件关注民生。

任性的我们,今年配备了顶尖的高科技采访设备,“武装到了牙齿”,从谷歌眼镜、远程视频对话设备、无线数码照片打印机,到移动互联相机,这边代表刚坐到会客厅,那边他的照片就被立即打印作为留念放在会场内。

爱拼才会赢!郑州全媒体记者,就是这么任性!

14天的全国两会采访,我们任性得有理由!任性得有尊严!

磨炼·创新

郑州全媒体新闻中心两会记者 张乔普

又是初春的北京,长途奔袭的郑州全媒体新闻团队,又用一篇篇“连天线、接地气”的报道,唱响了河南好声音,打赢了一场场短兵相接的“阵地战”。

每年3月赴京,于我,都是一次磨炼、成长;而于我们报业集团,都是一次对两会新闻报道的探索、创新。

在一场场新闻战役里,记者就是士兵。市两会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取胜天经地义;全国两会长途奔袭,市级媒体资源有限,在这里出彩,更显郑报集团“人和”力量。

郑报梦的实现,靠的是一场场新闻宣传战役的胜利,需要每一个能征善战的郑报人拼尽全力。

于是,代表赴京的高铁车厢,成了采访间;审议现场“逮”代表、电梯口等代表、楼道里堵代表、房间门口守代表,苦等到的也好、偶遇到的也好,只要是需要采访的代表,都会拿着录音笔一路跟、一路磨、一路问;会场里,只要有人接受采访,第一时间把录音笔凑上去,扭头再问周边的同行“他谁呀”……

每一次“春天的约会”,都是一场战役。作为新闻战线的一名士兵,我们在郑州锻炼、成长,更在这里磨炼、成熟。

每一次“春天的约会”,郑州全媒体新闻中心都会拿出全新的创意:2013年首次在北京开设“两会会客厅”,邀请代表、委员做客畅谈;2014年市两会,“会客厅”落户嵩山饭店。2014年我们不再简单记录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和意见、建议,2015年市两会,一篇篇“两会特稿”丰富了报道内容,提升了报道深度。2015年3月,全国两会报道,“代表委员日记”更真实、更亲切,“朋友圈”贴民生、接地气。不难想象,2016年市两会期间,这些被市领导和代表、委员点赞的栏目,将会再次呈现在版面上,唱响郑州好声音。

第三只眼看两会

郑州全媒体新闻中心两会记者 张翼飞

2002年5月,我成为改版后的新郑州晚报第一批记者。未正式出报,被称为“黄埔一期”的200多名采编人员,乘坐4辆大巴,直接拉到北京,在中国地质大学,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封闭式培训。

这次培训,是我在北京待的时间最长的一次。这次培训,奠定了我最初的新闻理想。

转眼间,13年过去了。

在2015年的春天,我再次来到北京,成为郑州全媒体新闻中心两会记者。

论职业经历,在晚报我算得上是一名老记者了,但说起上全国两会,我还是个新兵,“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之前,我只参与过郑州市的两会报道。

我们在两会河南团代表驻地附近“安营扎寨”,联合组成“郑州全媒体全国两会北京新闻中心”,不仅有报业集团内部的各子媒体充分融合,还与郑州人民广播电台、郑州电视台等联合作战,优势互补,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及时把两会精神和河南声音传递给省会人民。

今年的两会报道竞争异常激烈,有人评价来到现场的河南媒体是“三国杀”。为了报道好两会,大家都使出了浑身解数,从硬件到软件,从形式到内容,从团队到个人,不仅做好传统媒体,也用上了新媒体的各种手段。相比省级媒体,我们受到的限制更多,但我们克难攻坚,积极突破,在两会大舞台上勇敢发声,争当主角。

我和廖谦主要担任本次两会报道的摄影工作。和我不一样,廖谦是“老两会”,今年已是第6次参加全国两会的报道,幸亏有他,我才有了主心骨。他经验丰富,指导有方,我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保证镜头里的两会每天都有看点。

两会已经闭幕,我从电脑里翻看那些亲历的镜头,采访现场的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感触颇深。有人说,摄影记者有“第三只眼”,其实我们真的没有。我们只是想倾尽全力,用心记录,全方位、多视角地为广大读者和省会人民,呈现更加真实生动、感同身受的两会。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43448 2015-03-17 00:00:00 二 明年3月,我们还约!KeywordPh“连天线、接地气”唱响郑州、河南好声音 全国两会,记者讲述新闻幕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