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0版:TOP养生 健康最亮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春季养生 “孟仲季”有差异
10年膝疼难走路,住院20天能蹲能站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春季养生 “孟仲季”有差异
清明过后春雨绵绵,“排湿”需多吃薏米、山药等

行走在春天,“倒春寒”“春困”“春发”“春愁”……这些春季疾病时不时总会困扰住我们身边的某个人。春季如何保健养生?专家指出,春季养生不能“一刀切”,也分孟仲季,即早、中、晚,这样人体方能适应节气变化,从而达到防病强身的目的。 蒋晓蕾 钱文娟

多吃薏米、山药、红枣等健脾化湿食物,为身体“排湿”

饮酒适度不贪杯

季春时节

春雨绵绵要“排湿”

多吃梨、枇杷、百合、银耳、莲藕、山药等食物,润肺健脾

少吃辛辣煎炸食品、少抽烟喝酒

仲春时节 春燥消火需分型

饮食诮以平补为原则

多吃清淡优质蛋白食物,如鱼类、蛋类、乳类和豆制品

多发芽的蔬菜,如发芽葱、韭菜、无毒野菜或芽菜类

孟春时节 阴寒渐退需春捂

春季养生 “三春”大不同

孟春 乍暖还寒要春捂

孟春主要包括立春、雨水两个节气,虽然阳气初升,气温有所回升,但是突如其来的冷空气亦较强,乍暖还寒,正是心脑血管等各类疾病的多发期,因此要做好“春捂”。

“春捂”就是做好保暖,不宜过早脱下棉衣,尤其年老体弱者和免疫力低下的人更要注意,以缓慢调整身体阴阳平衡,适应“倒春寒”气候的变化。“捂”没有具体标准,主要考虑气温和个人感觉。一般15℃是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气温,最好不要过早脱去厚外套。当然,每人冷热耐受度不一样,以身体觉得舒适、没有咽喉燥热、身体不出汗为度,一旦过分“捂”,出汗后反而更容易着凉。

春天来临,人们常感困乏无力,昏沉欲睡,早上醒来比任何一节气都迟,这就是民间常说的“春困”,这是人体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可在感觉精神不振时使劲伸个懒腰,同时深呼吸,双下肢尽量用力伸直。中医有“伸展四肢,舒其筋骨”一说,此为养筋,筋健气血行,正气存内,气机通畅。

很多人在初春时节喜欢食补,其实不能一味使用温热补品,以免春季气温上升,加重身体内热,内热耗阴,气血相耗。饮食以平补为原则,要多吃一些清淡优质蛋白食物,如鸡、鸭、鸽子、鱼类、蛋类、乳类和豆制品,多吃些绿叶菜,特别是发芽的蔬菜,如发芽葱、韭菜、无毒野菜或芽菜类。可常用手指梳头,春天梳头正符合春季养生宣行郁滞、疏利气血,也能壮健身体,缓解春困。

仲春 春燥消火也分型

仲春包括惊蛰、春分两个节气,多风干燥,易鼻子出血、咽喉肿痛、长口疮、便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上火”,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各种治“上火”药,该选用哪种来灭火呢?专家称,春燥分为凉燥和温燥,其中春火又有肝火、心火、肺火、胃火之分,应对症“灭火”;在选择药物前,最好经专业中医师诊断。规律生活、清淡饮食是去火根本,中医针灸、拔罐、推拿等治疗上火也有很好的作用。生活中要劳逸结合,要多吃清火食物,如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多喝水,少吃辛辣煎炸食品,少抽烟喝酒。

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干燥,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功效。另外,枇杷、百合、银耳、莲藕、山药等食物也具有润肺健脾功效,适合春季食用。

季春 春雨绵绵要“排湿”

季春包括清明、谷雨两个节气,天气以阴雨为主,过于潮湿的空气也让人体由内到外不适。湿疹、癣等皮肤病,感冒发烧、呼吸道感染、肠胃不适、胃口不佳等均会迎面袭来。专家提醒,多吃薏米、山药、红枣等健脾化湿的食物,可为身体“排湿”。

另外,春雨绵绵、易生春愁,肝脏气血淤滞不畅而易成疾,保健养生要学会制怒,尽力做到心平气和、乐观开朗,使肝火熄灭,肝气正常生发、顺调。可多喝水补充体液,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消化吸收和排除废物,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饮酒也要适度,不能贪杯过量,因为肝脏代谢酒精能力有限,多饮必伤肝。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47075 2015-04-01 00:00:00 三 春季养生 “孟仲季”有差异KeywordPh清明过后春雨绵绵,“排湿”需多吃薏米、山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