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文化产业周刊 艺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清素亦疯魔 怀高终不迁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清素亦疯魔 怀高终不迁

两年前,海燕出版社出版“竹堂文丛”五本,在书法界、艺术界激起好评连连,其中《笔法琐谈》被评为2013年度优秀畅销书,《书法直言》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

今年,“竹堂文丛”又有五本新著问世。两次出书相隔不到两年,累累十本著作,不可小觑。

“竹堂文丛”五本新书为:《读白蕉》《二王名帖札记》《〈书谱〉译注》《竹堂诗词》《竹堂闲话》。白蕉是当代最杰出的“帖派”书法家之一。《读白蕉》包括白蕉评论、《云间言艺录》解读及白蕉年表。《二王名帖札记》详细解读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名帖36种,技法与审美体验并重。《书谱》为唐代孙过庭的著作,是书法理论的经典之作。孟会祥《〈书谱〉译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翻译,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注释,力求让读者感到轻松。“诗词”和“闲话”,则是孟会祥的随性之作,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个书法工作者的文学素养。

此套书仍延续了孟会祥以文学为底色、以书法为专业的治学面貌。这套书对当下的书法入门者及专业人士有什么样的益处?其在文学方面有着怎样的为文为诗之道?怀揣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书法家、书法评论家孟会祥先生。郑州晚报记者 尚新娇

重估白蕉

仰止行止,国内第一本专著

“1999年,购得《白蕉兰题杂存卷》,当时觉得白蕉的字不过尔尔。两年后,接触书法界人士渐多,才知道复翁之道不孤,格调很高,学白蕉的人比比皆是”。

2007年初海派书法晋京展上,白蕉书法让他眼前一亮,如电光火石瞬间击中了他。自此他加入“白粉”行列,且是不折不扣的“骨灰级白粉”,经年累月,仰止行止。不仅仅是白蕉精雅纯粹的书法、文章征服了孟会祥,白蕉孤傲脱俗的人品、宏阔超逸的士子风度也深深吸引了他,使他找到了与自己精神气质完全契合、值得灵魂皈依的一个宗师。

这五本书中,孟会祥最看重、最满意的是《读白蕉》。这本书是把现当代书画家白蕉作为研究对象的国内第一本专著。主干两篇论白蕉的文章,对全部作品作了概括性的述评。该书在国内白蕉研究界尚属先河,开了个头。

书法家沙孟海曾誉白蕉为:“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孟会祥在重估白蕉的历史定位时,写了“三百年来一复翁”,认为是从明末到现在最杰出的帖学家。另外,孟会祥还认为他是从明末到现在,从作品和人综合评定来说,白蕉是当之无愧的当代帖派第一人。

“自王铎、傅山以后,产生像王羲之与《兰亭序》、颜真卿与《祭侄稿》、苏轼与《寒食帖》这种人与书的对应关系,一件作品说尽作者风流的作品,恐怕仅此一件而已,即白蕉与《白蕉兰题杂存卷》。”孟会祥认为,“当代写帖的人一般都临过《白蕉兰题杂存卷》,这部经典之作意义非凡。《白蕉兰题杂存卷》是伟大的划时代作品,是一部划时代的巨作。这件作品倾注白蕉一生之情,当以国宝重器视之。”

在《读白蕉》中,《三百年来一复翁——再谈白蕉》更客观更全面,发出来后影响较大。白蕉后人因此文与孟会祥联系,孟会祥致书请益,其书法也得到白蕉后人嘉许,“写得真像我父亲”。孟会祥收悉竟一时潸然,写下“愿为走狗我岂敢”、“自当奋发追步前贤”等诗句。现如今,已80岁高龄的白蕉次女何益玲先生,还常常用微信与他来往。

记者问:“白蕉是二十世纪帖学阵营的代表书家,而中原书家以碑派为主,作为中原书家之一,为何对帖学书家白蕉情有独钟?”

“不一定中原人都要学碑派。”孟会祥不以为然,“当代书法地域性不明显,资讯太发达。世界是多元性的,每个地方都有雄强豪放,也都有轻秀婉丽。这个时代是个精神自由、彰显艺术个性的时代,中原书家的作品也可江南化,江南书家的作品也可中原化,大可不必局限于地域。艺术家要尊重自己的个性和审美理想及艺术追求。”

解读“二王” 挹其高秀,就有道而正焉

《二王名帖札记》即作者读“二王”名帖的笔记,共解读王羲之、王献之法帖36种。36种法帖以传世摹本为主。晋人行草书最能体现魏晋风度,“二王”书法建立了帖学乃至文人书法的审美范式及审美基调。

作者自序:“累年以来,二王法帖常置案头,或为临摹,或为休息身心,时时批阅,仰高钻深,陶然而醉……冀挹其高秀,亦将就有道而正焉。”书法界“二王”传世名帖的出版,早已汗牛充栋,相关的学术研究甚至产生了“帖学”、“兰亭学”,但是,就帖读帖,专门从美学意义、技法意义上解读“二王”名帖的书籍,似尚未见。

作者不作泛泛地鉴赏,不戴高帽子,而是把它的“好”落到实处,他一一对照帖文,就笔法、章法具体分析,对书法韵味细微品味,对其真伪加以佐证甄别,以简洁细腻的文笔解读作品及作品背后的东西,阐述全帖的审美范畴与审美境界,勾勒出魏晋风度的翰墨韵致,使读者在轻松愉悦中领略“二王”法帖之美。

孟会祥向来倾向于体验美学,首先是感受了、懂得了才去谈论。在评论中,孟会祥也常不自觉地将话题扯开,不同于那些在大框架下叙述的内容空泛的批评文章,作者没有故作高深、堆砌术语,而是有一说一,具体来谈,尊重自己的感受。

如在《适奉帖》中谈到养气:“转念民国间人物合影,多三三两两,聚散无序,而眉宇间皆有一种自重独立之意,即恭陪师长,亦不见谄媚,是何境界?”继而论今,“官大钱多者昂昂然居其中、其前,官小钱少者则为拱月之众星,人物之美安在哉?”类似灵思妙语,若明珠抛洒,引人莞尔。“比如现代美学家、哲学家宗白华,谈音乐、谈美术都是建立在自己的体验下才去进行美学研究,不会从概念上去谈,那样是欺人之谈。”

“谈不上深,但相信会找到知音。对书法有一定体验体悟者,从中可得到一定参考。”孟会祥说。

再译经典 简注浅释,使读者直取本源

“《〈书谱〉译注》是十几年前的书稿,写出来放在朋友电脑上,再也找不着了。后来失而复得,于是就成就了这本书。”谈起这段“书稿历险记”,孟会祥显得很淡然。

《书谱》是唐代书法理论著作,为唐代书法家孙过庭著,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历代书法家及书论者视为必读之书。《书谱》墨迹是著名的草书经典,唐人学“二王”,无人能出其右。孟会祥评价:“《书谱》犹如《论语》,是大纲,是宗旨。寥寥数千言,说尽书法事,后人书论,大抵可有可无耳。”

针对《书谱》所出的注译类著作出版很多,谈到自己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孟会祥说:“主要在于它的注释比较简浅,通俗易懂,不作过多考证索引,不作学术式的罗列辨析,述评中渗透了我对书法的理解和态度,理论玄虚处适当用图表达。少了繁琐和枯燥,读者读起来轻松,对普通书法者提供帮助。”

看似对经典的注释,其实融入了作者自己对书谱的认识和书法观念。书画家俞丰对这种写法十分叹赏:“注释中常夹叙夹议,在《书谱》的各种注释本中,这是此书的独特个性。因有深刻的实践体悟和坚持自我的思考习惯,作者所引发的议论之处多具卓见,或可以一篇篇精炼的小议论文视之。”

诗词“闲话”

“我越来越不喜欢艰深的东西,而喜欢平实简单”

“古来有大才者,庶几皆尝作大言”,“书法家亦多擅此道。艺术家,不疯魔,不成活。”这是孟会祥在随笔《大言》所谈。然就他自己而言,则迥然不同,一如前期文风,奉行写实,一以贯之,“我越来越不喜欢艰深的东西,而喜欢平实简单”。一切皆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不拔高,不虚构,不扭捏作态,把一个漂泊的文人“样本”真切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他写人生如戏,“用几十年时间活过来的人生,真要放在戏里,也许就那么一个折子,一个唱段,甚至只是一句念白”;他写《牙痛》,写出了生命中的隐隐无奈、缕缕酸楚,当友人在旁嚼食甘蔗,自个只有“望峰息心”,遂想,“人到中年,做不了的事,就不再无谓地奢望了”。

低眉自省,抬头入世,《不问书法问升沉》一文,写一经营书画者造访,咨询下一届中国书协、省书协谁上谁下,谁上位的可能性大,以便投资其作品,获取投资利益。而“说及谁写得好,访者所知又甚少……世事如斯,使我不得开心颜”。

论及贫富之差,奔波之累,孟会祥在《知命》中予以幽默自嘲:“人家是成功人士,咱可以安于失败人士;人家住‘高尚’社区,咱可以安于‘卑鄙’社区……”

孟会祥的近体诗,浅白晓畅,追求自然,虽是旧瓶装新酒,但“新酒”皆是他当下生活的所感所思,或日常生活,或忧思感愤,或人情世故,与随笔闲话一脉相承,如“自古人间世,贫富不同伦。富者乘高轩,贫者望其尘。肥马膘如油,瘦马骨嶙峋。天道本如此,谁将使之匀”,或如“百年常作客,秋心合成愁……昨夜脱旧齿,今朝看白头”。读着读着,恍若杜诗沉郁悲苦的味道漫上心头。

“有些人在文章把自己写得像贵族,让人不敢接近。实际上,都是那回事。”孟会祥坦言,自己在写作中不求感动他人,只为忠于自己,而恰恰这种手法感动了读者。“历代高师圣贤在生活中都很平实,如果诗文显得雕塑化,他的品位一定很低。诗文一定要表现自然率性之味道。”

“许是天性的原因,我更欣赏喜欢东方文化,它更生生不息,更接近自然,更像一棵树。”而孟会祥在诗中也描写过一棵自己曾遇见的“沙梨树”,“兀然挺立林外,如人之孤僻者。天高地迥,春萌秋凋,岁岁年年,独立不迁。”或许,他要做的就是这棵树吧。

同道“论语”

“朴实如日记,颇有民国的清素格调”

“孟会祥身上传承了孔孟的衣钵,他身上有孔子的敦厚和孟子强调的人格。套用他写白蕉的一句话‘位卑不妨怀高’,放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作家、书法家赵世信认为。

“会祥的书法作品体现了‘二王’的文人气象,他痴迷白蕉,取其精髓,书卷气息跃然纸上。他对书法艺术的评论和把握比较到位,从释注中可见他对书法内涵的领悟。他为人为艺真诚,文风朴实,体现了深厚的国学积累。”《书法导报》总编辑王荣生说。

“大抵读名家散文,多见衣冠优游,徒增渴慕,而读竹堂散文,平实如话,这是竹堂的生活,也是你我众生的生活,甚至他的某些苦痛,比你我更多,这几乎令人生出一种相惜之情。”俞丰对孟会祥的诗文评价颇为感性,“琐琐屑屑的生活细节中,流露的是感情的丰富和为人的真纯。直透作者心性,颇可玩味。其文字的风格,朴实如日记,颇有民国的清素格调。”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47779 2015-04-03 00:00:00 五 清素亦疯魔 怀高终不迁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