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7版:中牟播报 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牟孤儿岗
赵氏孤儿避难地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牟孤儿岗
赵氏孤儿避难地
翟书明手指的位置系孤儿岗

中牟孤儿岗

赵氏孤儿避难地

公元前592年农历三月的一个夜晚,明月当空,大地银白,在位于今天的中牟县韩寺镇至刁家乡的一条官道上,一个中年男子扯着一个少年的手,气喘吁吁地疾步行走,距离他们后面不远,马蹄如雨,火把映红夜空。本来万籁寂静的夜晚被喘息声、马蹄声、叫骂声和火把燃烧的滋啦声搅扰得尘嚣四起,鸡飞狗跳。这时,前面出现一座高岗,中年男子拽住少年吭吭哧哧爬了上去,上面树高林密,枯叶满地,蒿草没膝。两人趴在厚厚的枯叶里大气不敢出一声,只觉得马蹄声步步逼近,仿佛践踏在两人的心脏之上。转眼之间,火把将高岗围得水泄不通,为首骑马者下令,搜索高岗,如果搜不到就将高岗烧为灰烬。哪料突然天空阴云密布,冷风四起,大地瞬间一片漆黑,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从天而降。为首者环顾四周,隐约看见高岗附近有一座庙,便下令停止搜索,进庙暂避风雪。熟料众人刚进庙院,殿前烛火倏然尽灭,哼哈二将杀气逼人,魑魅魍魉张牙舞爪,偌大的庙院飞沙走石,阴风阵阵,战马惊恐不安,众人大惊失色,跌跌撞撞奔出庙门、逃之夭夭。瞬间风停雪止,云开月出,高岗草丛中中年男子仰天长叹:“天佑赵氏孤儿!”这个中年男子姓程名婴,同行少年姓赵名武。

后来,这个高岗取名“孤儿岗”,位于现在的中牟县刁家乡河田村。

记者 张朝晖

中牟播报 谢鹏飞

任新魁 文/图

扑朔迷离孤儿岗

2015年4月1日上午,寒风凛冽,大雨如注。

记者驱车出了中牟县新县城,一路飞花溅雨行至刁家乡,又一路坑洼颠簸来到河田村,该村支部书记翟书明早已迎候在村口,双手紧握伞把,瑟瑟发抖,“孤儿岗就在村南,不过早已不是岗了。”

风越刮越紧,雨越下越急,雨伞要么撑不开,要么被掀翻,索性合了,所幸不远,孤儿岗就在眼前。

一大片杨树林子,略高于四面的田地不足一米,翟书明站在土岗上,手指这片林子:“老辈子人说原来这个土岗很大很高,现在已经看不出它是岗,无非就是比旁边的地面高一点。”

田明庆,今年80岁,是河田村为数不多的高龄人,曾经当过教师,对于孤儿岗的来历,印象十分模糊,“河田村原本叫孤儿岗田家,我小时候人们提起来都说是孤儿岗。那时候如果有人打听河田村在哪里,知道的人不多,但是要问孤儿岗在哪里,方圆三五十里的人都耳熟能详。” 田明庆说,“据说与赵氏孤儿有关系,但是年代久远,村里又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我也说不清楚。”

“河田村原来有三座庙,位于村东北的是祖师庙,村正北的是中王庙,村东头的是奶奶庙,那时候香火很旺,每年还有三次大庙会,分别是三月三祖师庙会、四月四奶奶庙会和十月十中王庙会。但无论哪个庙会,孤儿岗都是会首。” 田明庆说,“平时每逢初一、十五,十里八村前来烧香的香客也络绎不绝,那时的奶奶庙非常大,有近50亩。解放后奶奶庙被捣毁,村里在那快土地上建了一所学校,叫孤儿岗小学。”

“从古到今,无论是守护祖师爷庙、中王爷庙还是奶奶庙,都是姓赵的。这三座庙很早以前就被土寨保卫着,像一道城墙,庙宇像是城墙中的城堡。”

烟消云散土寨墙

“在我很小的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爬到寨墙上玩。寨墙高约20米,10余米宽,南北长约250米,东西约150米,呈四方形,正好把村里三座老庙围在中间。土寨墙的南北各有一个寨门,每个寨门四米多高,五六米宽,土墙外有护城河(寨沟),护城河上还有吊桥,那时候时常有大马车在寨门前经过。”田明庆说,“小时候常听我的长辈们讲,这土寨墙上还有人扬鞭策马,纵横驰骋,非常威风。那时候,站在北面寨墙之上,放眼望去,可以清晰看见黄店镇南的寿圣寺和双塔岗上的双塔。”

至于高高的土寨建筑于什么年代,为什么要建筑土寨,土寨为什么要环绕这三座庙宇,没有线索,只有谜团。

物换星移,涛走云飞,村里的土寨墙在20年前还有大致形状,但只有五六米那么高了,后来村里人盖房,建砖窑都从寨墙上挖土,寨墙逐渐被夷为平地,那段惊心动魄赵氏孤儿的传说,也随风湮灭。

准备离开时,田明庆老人突然说了这么一句:“据说姓赵的从来不愿听别人讲赵氏孤儿的故事,村里过年唱《程婴救孤》的大戏,姓赵的都不去看,也不想让剧团演出。”

“河田村有姓赵的吗?”记者问。

“只有两家,他们家的祖坟就在孤儿岗对面不远。” 翟书明说。

世代守庙为报恩

今年75岁的赵书云老人祖籍河北,究竟是什么时候迁移到河田村,老人说不清楚,问及孤儿岗是否和赵氏孤儿有关。老人脱口而出:“当然有关!说的就是俺祖上的事。”老人说关于赵氏孤儿和赵氏祖先从河北迁移河田村的记载,都分别镌刻在祖师爷庙、中王爷庙和奶奶庙里的石碑上,石碑有100多块,后来经过破四旧的年代,庙被扒了,石碑被砸,修水渠、建学校、埋地基、垒石墙,石碑没了,记载也没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事事休,记忆也没了。

记者问及多少年来赵家守庙一事是否确凿。赵书云老人说:“俺伺候神仙是应该的,是神仙救了俺祖上。”但具体那个年代的事情,他也说不清楚。

记者后来又问在河田村赵姓人家从来不看与赵氏孤儿有关的戏曲和电影,这种说法属实不属实。老人耳朵听力不好,答非所问地说:“人都该好好相处,好好活着,为啥非得斗个你死我活呢!人不该有仇恨。”像是自言自语,又似乎意味深长。

采访结束,走到和田村口,翟书明引领记者来到一大片柏树林:“这就是赵家的坟,和三座庙的遗址挨得很近,就像邻居。”

已是阳春三月,依然春寒料峭,寒风肆虐,大雨如注,赵家老坟上伫立着数十棵柏树,郁郁葱葱,挺拔向上。

程婴救孤是绝唱

《史记》赵氏孤儿记载:赵盾(公元前655~公元前601,即赵宣子,嬴姓赵氏。春秋中前期晋国卿大夫,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死后,其子赵朔袭职辅佐晋景公,屠岸贾(春秋时期晋国人,晋灵公和晋景公时世袭大夫官职)带着军队围攻赵朔,尽灭其族。只有赵朔的夫人和门客公孙杵臼及好友程婴三个人侥幸活。赵朔妻在晋宫中藏匿数月后生下了一个男婴。屠岸贾闻讯,便亲自搜索宫里。程婴找了一个婴儿,将其穿上赵氏孤儿的衣服,然后向屠岸贾告密,屠岸贾杀死了婴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已死,皆大欢喜。其实,赵氏孤儿被程婴几经辗转藏匿在山中(孤儿岗),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赵武(公元前591~公元前541,即赵文子。春秋时晋国卿大夫,政治家、外交家,后任正卿)。晋景公十五年,晋景公病倒,晋国卿大夫韩厥和盘托出实情,赵武率军攻打屠岸贾,屠岸贾被灭族。

赵氏孤儿的另一个版本,说赵武藏于山西阳泉盂县之藏山,其时这里是仇犹国的地盘,赵氏孤儿逃到这里就是出了国,距离晋国的边境有80里地,当时晋国边境到今天的阳泉平坦镇附近。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48765 2015-04-09 00:00:00 四 中牟孤儿岗<BR/>赵氏孤儿避难地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