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世界读书日 上一版3  4下一版
遇上“数字时代”
听听他们怎么说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遇上“数字时代”
听听他们怎么说
调查报告:四成市民一年读书超5本
较2013年 上升了8个百分点 较2013年 4.77本,略有减少 日均手机阅读时长 首次超过半小时 数字化阅读方式 接触率58.1% 我国成年人人均阅读 纸质图书4.56本

遇上“数字时代”

听听他们怎么说

朋友圈推荐好书时,我会从网上买纸质书去读

乔叶

(省作协副主席、作家)

过去一年,我的阅读习惯稍有改变,因为开通了微信。微信占据了我一定的时间量,但我还不是微信控。我的主要阅读方式依然是传统的纸媒阅读,纸媒阅读应占90%以上,其他是电子阅读时间。而微信对我阅读的影响主要是来自朋友圈,属于碎片化阅读。朋友圈推荐好书的时候,我一般都会从网上买纸质书去读。纸质书的形式感是我深爱,拿到书之后,关掉手机,潜心去读,也才是真正的精神生活。

现在主要读经典的纯文学作品,最主要的是小说。最近读了格非的《雪隐鹭鸶》,这本书最近获得了2014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

推了一车书回家,母亲还以为是年货

冯杰(诗人、作家)

我没有微博,没有微信,我不读电子书,我是一位阅读的落伍者,阅读的迟到者。

我习惯向后看书,没人催我的话,流行的书我不会及时凑热闹去读,只等到那书消停下来,不流行了,我再捡起来看看。

想起我早先买书的一个故事。我刚在县城上班时,不懂得顾家,工资大多买书了。到这一年春节前阴历二十八九了,人人办理年货,别人都大包小包往家里带年货,我推着一辆旧自行车回家,后座驮一大编织袋,母亲正在院里蒸馒头、洗海带,母亲也期待我能买一些年货吧。我回家了,从自行车上搬下来大编织袋,卸下来的是从上海邮购来的十卷本的硬壳《百科全书》。母亲无奈地笑了我,她宽宏地理解我。母亲都去世10年了,每每想起,就有点惘然。

刘海燕(教授、评论家)

微信可以获得信息源,很难获得阅读的好心境

在任何时候,我都喜欢纸质阅读,简单安静舒适,对身心有益。电子阅读,对于我非常勉强,我很害怕同行朋友发我电子文稿,时常是忘记阅读它们;微信上除非是特别有价值的话题,才会翻开看一下,但那更多是获得信息源,很难获得阅读的好心境。

说一说我女儿和书的故事吧。在每个时段,女儿比身边的孩子,更多了健身运动和读书时间,少了写作业时间,因为她聚精会神的阅读习惯贯穿在她所有的学习中,养成了她的高效率。这一点很重要!女儿读的工学院附小、附中,都是普通学校,功课压力小,有更多的时间自由阅读。后来女儿考上外语中学,高手云集,她只用一学期就把自己被动的成绩扭转过来,后保送到清华。回过头来想,要归功于她读的好书帮助了她,使她能在更开阔的视野中去分析和理解一切。

感谢书籍,尤其是经典书籍,它们是超时代超国界的最好老师。

王庆杰(评论家)

“好书乃挚友,永远不相负”

人到中年,我一直固守着纸质阅读。电子阅读,只是我兴之所至偶然品尝的“零食、宵夜、快餐”,纸质阅读才是滋补心灵,让我常吃不厌的“主食、家常饭、营养餐”。

我读书很杂,完全由着自己的性情发烧似的阅读。最近,我“爱恋”上了各种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工具书,从一家书店淘得一本《中国重大文史公案》,闲暇之余,看得昏天黑地,不亦乐乎。读书读到极致,最顶饥、解渴、过瘾的就是阅读工具书,如喝酒过瘾要喝二锅头,抽烟过瘾要抽雪茄,莫非阅读也是一种“中毒”很深的精神行为?我不知道。

在我看来,书,是活在尘世中的人们最值得留恋最值得珍爱的精神伴侣。“好书乃挚友,永远不相负”,不是吗?

潘称意(剧作家)

一枕书香一枕梦

专门做了一只“司马光”圆木枕

一枕书香一枕梦,我喜欢如此美好的情景。多年来,尽管新媒体发展迅猛,自己却依然保持着传统阅读的习惯,而对于微信阅读基本持排斥的态度。

我的阅读主要偏重于文学、历史和文化类书籍。2014年,我把有限的阅读时间都用到了名人传记上了,比如《李白与杜甫》《曹雪芹》《韩愈评传》《上官婉儿》《重读司马光》《大宋三杰》《正说包拯》《李清照》等,这些都是自己喜爱的佳作名著。

《重读司马光》令人爱不释卷,司马光典地葬妻,既不要皇家的赐予,也不收朋友的馈赠,放到现在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司马光对于书籍非常敬重,他每读书前总是先铺上桌布,置书于其上,以左手食指轻轻翻开书页,书非敬不能读也。司马光睡觉使用一只圆木枕,一翻身就醒来了,醒来了也就不睡了,就起床来读书。我的国学朋友孟鑫从山里回来专门给我做了一只圆木枕,就是这个缘故。

周九常(管理学博士)

电子阅读的分量占80%以上

过去一年来,我的阅读习惯变化不大,基本上很少看书,偶尔翻翻别人赠送的少量几本,阅读主要是在网络和手机上进行,多是浏览新闻、看视频,较少有深度的阅读。

当然,像我这样的中年人,对微信不热衷,更不是微信控。因此,微信阅读在我的阅读中占的比重较小,更谈不上满足于微信阅读。

总起来看,电子阅读的分量占80%以上,纸质阅读不到20%。但最近读了《二月河文集》,觉得这部书很值得一读,它规模宏大,文采飞扬,语言文字耐读耐品,有大家气象,在写康雍乾三朝的历史小说中,这部作品不说后无来者,但起码担得起前无古人;二月河作为河南人,是南阳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河南的一张文化名片,更是目前能在全国叫得响的文化名人。我们读书不能只把眼光盯着外面,反而把身边的优秀书籍搁在一边。

说来惭愧,读这部文集依然不是主动所为,而是南阳的朋友赠送的。

郭瑞芳(公司高管)

微信更多是社交功能,阅读价值不大

过去一年来,我的阅读习惯有所改变,手机微信阅读的时间明显增加了。虽说算不上微信控,但有时打开朋友圈东看西看,一不留神半小时几十分钟就溜走了的情形也时有发生。当然不止满足微信阅读,实际上我觉得微信更多是社交功能,阅读价值不大。我更喜欢纸质阅读,大部分还是看实体书和报纸杂志,电子阅读只占20%~25%。

最近读过的有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怒目少年》《故乡的云》《关山夺路》《文学江湖》,龙应台的《野火集》《亲爱的安德烈》等。这几位都是台湾作家。台湾未经“文革”,虽然孤悬海外,文脉未断,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都颇有引人入胜之处。今年我还买齐钟芳玲的《书店风景》前后共三本,“世上处处皆有好风景,然而最最吸引人的,还是书店风景”,沁人心脾的书店风情和插图,很多人都默默喜爱。

据新华社

我们的心灵

让书香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52190 2015-04-23 00:00:00 四 遇上“数字时代”<BR/>听听他们怎么说KeywordPh调查报告:四成市民一年读书超5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