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高雅音乐也能接地气
“邪体诗”咋就火了?
值千金”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千古之谜
值千金”
田培杰拿“柴瓷片”与汝瓷片作对比
敬勤俭收藏的瓷片

“希望让更多人看到

郑州的瓷文化”

郑州民间考古、收藏者的拾遗中,收集保存了大量实物证据,如残片、窑具、印模、雕塑小件、窑粘、炉体残片等实物。敬勤俭先生就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一位。

敬勤俭家住东大街主事胡同的一个小院,街门旁的墙壁上,镶嵌着各式各样、年代不同的瓷片,给人一种强烈的历史感。顺着一道逼仄陡直的水泥楼梯,记者来到他的“商都魂古陶瓷标本收藏馆”,茶几上还摆着几个正在粘合、准备复原的瓷片。

敬勤俭介绍,十几年来,他跑遍了郑州大大小小的建筑工地,捡拾来一万多件碎瓷片,上自新石器时代、仰韶、龙山文化的陶器,商、周、春秋战国及汉代的陶瓷器物、标本,唐宋以来各大名窑出产的具有代表性的陶瓷标本,下至民国时期,一应俱全,涵盖了本地窑口及多种外地窑系的作品。

除了墙上各种文物的展示,地上则堆着一筐筐瓷片,还有一些较为完整的精品,如商代原始青瓷樽、商代饕餮纹陶罍等,多次被各地博物馆借用展览,也有人高价求购,但敬勤俭不愿它们成为商品,却经常为参观者提供无偿观瞻。90多岁的文物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曾专门来看他的收藏。

敬勤俭是最早也是最有成效的拾荒者,对一些工地了如指掌,不但捡拾、保存,还研究分析,对所发现的窑炉遗迹的推理有一定的合理性,还被选为郑州市柴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他期待有人和他合作,建一个漂亮的博物馆,让更多人看到郑州的瓷文化。敬勤俭讲道:“这些都是在郑州出土的,我们郑州的瓷文化真是太久远太精彩了。现在它们等于被堆放在条件简陋的库房里,假如一个个放在宽敞明亮的展厅里,加上文字说明,将会大放异彩。”

“我们的判断应该在

郑州,但距离公共

认知还有一定距离”

柴窑器的鉴别是个盲区,因为北京和台北两个故宫博物院都没有藏存标本。无标本对比,也就无法认定藏存在收藏者手中的瓷器和瓷片,因此,只能说是疑似柴瓷。截至目前,社会上流行的所谓柴瓷甚多,网上流传有几千件所谓柴窑瓷器物。

田培杰几年来接待的来访者有来自台湾、北京、天津、长春、成都、武汉、西安、潍坊、曹州及河南各地的柴瓷爱好者几十人。有的则投入巨资买来“柴瓷”,田培杰鉴定后则认为:“这些持有者手中99%是‘所谓的柴瓷’。”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接受采访时说:“关于柴窑究竟在哪儿,历史上争论很久,我们的判断应该在郑州。虽然目前全国大多数观点如此认定,但距离公共认知还有一定距离。柴瓷研究需要大家都来关切、关注,考古单位和民间收藏家也要建立联络机制,良性互动,持续寻找,以此把柴窑、柴瓷研究推向新的阶段。”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55624 2015-05-08 00:00:00 五 值千金”KeywordPh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