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听说国外的课堂很有趣,听说国外的老师很热情,是不是你也想去看看?你能想象得到,在世界最高学府哈佛大学,它的课堂,可以用几根意面和一包软糖来演绎吗?坐在中国的教室里,你永远不知道国外的教室是什么样。百闻不如一见,这不,郑州九中国际部的17名学生就去看了看。他们有什么感想和想说的?我们来听听吧。 郑州晚报记者唐善普 夏琳 好的教育,就是教会人学会善于思考 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说:“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也因此,哈佛被誉为美国政府的思想库。 2015年2月12日,九中国际部的17名学生慕名前往。这次郑州九中“哈佛领导力”冬训营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辗转20余小时,行程14000公里,到达目的地——哈佛大学。 事实上,哈佛可不是随便什么学校都会接待的,九中如何“搭上”这条大船?在九中田校长办公室门前的一片草地,叫“哈佛草地”。“我们的办学理念和哈佛是一致的,这也正是它认可我们的重要因素。”田校长说,九中对学生的要求是:综合素质要远远高于成绩。 “一个学生,他的成绩可以不那么优异,但见识、知识结构、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都要强。正因为此,此次的冬训营起名为‘哈佛领导力训练营’。”田校长道出了最核心的因素。 “学游”结合,重点学习“领导力” 这次的“哈佛领导力”训练营,不是“游学”而是“学游”,它的重心是“学”。 “这些高一、高二的孩子,都是要出国留学的,树立一个最高的目标,能使他们多使出几分的力气,而且提前‘踩点’,能给他们更直观的感受。”田校长说。 这次的“学游”安排,一个重要目的,让学生们近距离了解美国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了解寄宿家庭,体验文化冲突,学习娱乐相结合。 不过,重心是在哈佛大学的“领导力”学习。 超乎想象,由意面和软糖“构成”领导力课程 在哈佛课堂上,主要的教学形式是分小组讨论、分小组陈述,最后以投票方式选出最好提议。 高二学生刘青青至今津津乐道于当时的一堂超出想象的一堂课。 这一堂由意面和软糖“构成”的领导力课程,每个小组领到一包意面和一包软糖,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搭建一个最高且稳定的模型。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造力和想象力。 刘青青至今还有点小兴奋,“老师说,我们小组搭的模型,是她见过的最高的。”她说,这个有趣的过程也让她和同学们明白,所谓领导,更多的是一种自我领导与社会领导的结合,是一种文化。 “我们的感觉是,啥都敢说,说错了没关系。老师真诚的微笑给了我们最大的自信。”正是在这个“说错没关系”的过程中,刘青青和16名同学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锻炼。 开放包容的教育活动更易于提升能力 21天的学习时间,对这17名同学来说不长。但他们收获的知识,心灵的成长,视野的开阔和精神的享受,将成为他们这辈子弥足珍贵的经历和感动。 “国外的课堂,一个人会被发现很多闪光点,每个人都有特长,而不单单是成绩好。”其中参加活动的一个同学说,“最重要的一点,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大家的团队精神得到了发挥,我自己总结了一句话:人,最终要通过活动来完善自己。” 据此次“哈佛领导力”训练营的带队老师苏彬介绍,通过哈佛训练营,孩子们变化很大。学生通过观察和总结,除了知识的增长,更感受到了国外教育方式的不同,这是一种开放的、包容的教育体制,让每个人特点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更加坚定了留学目标,并朝着这个方向加倍努力。 为此,九中国际部每年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就是让同学们在留学前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