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那个大多数人都不敢有的拥有私人汽车的梦想,到这个梦想照进现实,汽车,以异乎寻常的速度,“闯”入了郑州人的家庭生活。从上世纪90年代车界“老三样”的启蒙,到2000年后的车市高速发展,到如今的汽车出行方式的改变……短短不足20年的时间里,郑州的马路越来越宽、郑州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丰富。截至2014年,郑州机动车市场的保有量达到280万辆,与广州等一线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持平。可以说,郑州已经步入到了汽车社会。郑州晚报记者 谢宽 从领导专用到百姓家用 从首长专用到大家享用;从富人才买得起到寻常百姓家,从20年前的“老三样”到现在的“百花齐放”。郑州人用不到20年的时间,完美将汽车工业融入到了生活中。 河南省汽车经销商商会执行会长吴大胜就表示,汽车在郑州起步时,买车人主要是买面子,基本不讲实用。 其实,以前郑州人买车就是富裕的象征,如果要看一个人是否有钱,最直接的标准就是看他是否有车,或者是开的什么车。曾经的老三样之一,桑塔纳就经历了从富人手中到百姓家庭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百姓们的购车热情被充分地激发了出来,汽车迅速从“奢侈品”转变为了“生活必需品”,发展之快令人咂舌。 目前,在郑州拥有私家车的人近15年来增长了7倍。从2000年左右的40万辆,增长到2014年近280万辆,已经与广州等一线城市持平,超过了西安、武汉、合肥等周边省会城市。 从代步工具到拉近距离 以前,郑州人买房子总希望买到市中心,这是便于日后生活的方便,上班节省时间。但是,汽车这个“怪物”则打破了郑州人多年积淀下来的生活方式,郑州人买房越来越往郊区辐射。因为有了汽车这种便捷的交通工具,人们可到更远的地方去享受宽大舒适的居住环境。从此,郑州人不在有“多少公里”这种概念,上班也省去了挤公交的烦恼。 此外,汽车不仅仅是代步工具,更主要是能增加车主的生活半径。以前没车,回家就想着躺着看电视,特别是遇到天气不好时则更不愿出门,但有车之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小了,有了车作为“纽带”,彼此联系也会更加紧密,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工作、赴宴……生活就会在不经意间改变。 不难看出,汽车给人最大的变化是提高了速度和效率,日行千里不再是“千里马”的专利。 ■声音 见“郑”汽车生活 “汽车走向流行前线” 年龄34岁 讲述人:薛燕 薛女士2005年买了辆伊兰特,她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这辆车的价格是109800元,4S店帮她加满了一箱油,共收了11万元。据薛女士回忆,2005年左右车型已经很丰富了,国内自主品牌之中,奇瑞已有旗云、东方之子等车型在售,吉利当时还是新秀。说到在郑州开车,她说,2005年路上有时也堵车,但从没像如今堵得这么厉害,而且当年收汽车停车费很便宜,比如说在经三路财富广场停车,一天只需4元;如今停车按小时收费,一个小时5元钱,而且去了晚就没有停车位。 “欣赏城市的街景,开车也是一种味道” 年龄24岁 讲述人:晨雨 “从2010年以后,汽车就不再是一个代步的工具,更像是人们的伙伴、朋友,比如说,我喜欢轿跑的车型,因为它能吸引路人的目光;我喜欢轿跑的动力,因为它发动机低速的轰鸣声以及澎湃的动力,让我充满了活力;我喜欢轿车的颜色,因为它能让我感到别具一格。等等因素的聚集,让我对车有了自己的感觉。”“90”后的晨雨对车有了新的认识。不过她说,现在的郑州就是一个汽车的大都会,早晚高峰期开车就是一件头疼的事,错峰出行,才能欣赏夜景。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