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领读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浮躁的当下 更需要领读和引导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化名家争相点赞本报“寻找领读者”创意
浮躁的当下 更需要领读和引导
“很爱看《郑州晚报》,她和市民的心贴得很近”

栉风沐雨话巨变,继往开来启新航。5月30日,由毛泽东亲笔题写报头的《郑州晚报》将迎来创刊66周年、改版13周年的大喜日子。66年的行走和耕耘,66年的光荣与梦想,值得郑报人深情回望,也值得每个关心郑报发展的各界人士耐心聆听。

5月19日,本报用5连版寻找郑州晚报“领读者”的创意自宣,在省会郑州一石激起千层浪,成为引领潮流的创新举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昨日,作为全省、全国久负盛名的文化名家,南丁、马国强、曹新林、杨杰、宋华平、化建国倾情“领读”晚报,成为本报寻找到的第一批“领读者”。

接下来,商界巨子丹尼斯创始人王任生、三全食品创始人陈泽民、思念集团领航者李伟、天伦集团掌门人张瀛岑,以及地产大鳄建业集团董事局主席胡葆森、永恒集团董事长李勇、清华园房地产公司董事长李发臣等,也将成为本报“领读者”。

“以我为融,有融乃大”、“向上向善,温情温暖”、“居中行正致远”、“宣传全媒体,发展多元化”……昨日,文化名家们畅谈了与本报的交往及渊源,饱含感情和期许的题词,让本报同仁增添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力量。郑州晚报记者 石闯 实习生 王慧

南丁 “文学豫军”缔造者

“郑州晚报为城市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我很喜欢看《郑州晚报》,她作为省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报纸,为郑州城市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5月25日上午,河南省文联原主席、“文学豫军”缔造者、著名作家南丁向记者表示,几十年来,他都是本报的忠实读者,至今每天仍在阅读《郑州晚报》。

他说,郑州是河南省会,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城市变化日新月异,区位优势非常显著,《郑州晚报》紧跟时代步伐,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新闻报道,颂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忠实地记录了一座城市的变迁,为推进城市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努力。

南丁坦言,他最喜欢读本报的文艺副刊,认为编采人员视野开阔,办得有声有色,“《观星台》版面名家稿子多,质量高,很有品位”。他说,作为一份市民喜闻乐见的报纸,应该多吸引本地作者参与,刊发一些散文、随笔、诗歌等优秀作品,让广大市民更深地了解城市。

尽管已有84岁高龄,但南丁思维活跃,闲不下来,每天仍在读书看报,搞文艺创作,也时常参加河南文艺界的活动。面对网络时代对阅读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他说,自己也会玩微信,看些东西,但还是更喜欢纸质阅读,认为真正的阅读仍需要手捧报刊、图书。他希望报社或出版社的工作人员不要气馁,要坚定信念,不断做些精品出来,引领时代的潮流。

马国强 河南省美协主席

“很爱看晚报,她和市民的心贴得很近”

“多少年来,我一直是她的学习者、阅读者,始终在关注着《郑州晚报》,和她有很深的感情。”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协理事、河南省文联名誉主席、河南省美协主席马国强向记者表示,他欣然为本报创刊66周年题词,“向上向善,温情温暖”。

马国强说,作为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和许多人一样,阅读《郑州晚报》是几十年来形成的习惯,至今几乎每天还会翻阅,从报上学到不少东西。他对《郑州晚报》的印象是大气、亲切,“她和市民的心贴得很近,和老百姓离得很近,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作为一个老报人,马国强非常关注报业的转型问题,他希望本报坚持特色,越办越好,“在纸媒普遍遭遇困境的情况下,《郑州晚报》不断推出大动作,很有活力,希望能继续占领制高点”。

对于电子阅读盛行的大趋势,他认为,虽然很快捷方便,但是实际上对阅读习惯的破坏,对文字之美的破坏,对眼睛等身体的伤害都很大。“图书、报刊阅读是电子阅读取代不了的。”他呼吁,现代人应该重新拿起书本、拿起报刊,从书香中获取知识,寻找快乐。

曹新林 河南省原书画院院长

“晚报把郑州本地的事儿讲得很有趣”

“想了解郑州发生了什么事,我首先就会想到晚报,她把郑州本地的事儿讲得很有趣。”5月25日下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国家画院研究员、河南省原书画院院长曹新林向记者谈起了他对《郑州晚报》的印象,“和晚报一样,我的创作更多关注的也是普通百姓”。

“我还是一个球迷,看晚报最先翻看的就是体育版。”曹新林表示,《郑州晚报》自2002年改版以来,体育版组在版式风格和稿件质量上得到了提升,在以往的世界杯时期,策划的主要报道、特色版面,把新闻和周刊报道有机地合为一体,让人印象深刻。

在谈到纸质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影响时,曹新林表示,如今获取最快最新消息的渠道大都是通过互联网。从新闻的“新”、获取信息的“快”上,纸质媒体相比网络会慢得多,有的粗略看一下标题就放下了。他认为,这反映了不少人的浮躁心态,正因如此,需要领读和引导。

他建议,报纸在权威信息量上应该继续加大,深入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做好服务,用生动的细节,增加阅读的“耐嚼”性,令读者回味无穷,这样也会吸引更多的读者。

宋华平 河南省书协主席

“暖心故事传递了城市正能量”

“郑州的新闻媒体比较多,相对而言,我更喜欢看《郑州晚报》,她既时尚又耐读。”中国书协理事、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宋华平表示,《郑州晚报》的新闻很权威,很贴近市民生活,在本地发行量大,方便随时随地阅读,和读者的心里距离很近。

宋华平说,他很关注晚报,经常参与晚报的活动,对晚报非常有感情。他认为,晚报在文化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和版面,不时地推出大家及新人的作品,很上档次,为文化河南建设做出了贡献。“省会的主要文化活动,晚报给予支持的力度很大,很感谢。”他说。

他表示,2013年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拜祖文是他有誊写的,郑州晚报记者对他进行了深入的采访,进行了全方位报道,给他留下了难忘印象。近些年来,晚报推出了洪战辉、李灵以及“全城吃面”主人公李刚、陇海大院等,“这些暖心的故事传递了城市的正能量”。

宋华平表示,《郑州晚报》经过多次改版提质,可读性越来越强,版面设置各有特色,对身边事最关注,文娱、体育充满活力,体现了主流媒体的风范,读起来很亲切。他希望,忙碌的都市人能在工作之余静下心来阅读报纸、书籍,武装自己的头脑,跟上时代的步伐。

化建国 河南省美术馆馆长

“低头看手机应该转化为低头看报纸”

“值此郑州晚报社创刊66周年、改版13周年之际,作为一名忠实读者,我要送上最诚挚的祝福,希望《郑州晚报》继续走在时尚的前沿,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来。”昨日上午,河南省美术馆馆长、省美协副主席化建国向记者道出了心声。他说,自己与《郑州晚报》的情缘可以用“一往情深”来形容,“晚报对文化很关注,有品位”。

化建国说,在当下新媒体的多重冲击下,纸质媒体遭遇了很多挑战,希望郑州晚报社继承和发展优良的办报传统,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创新,让《郑州晚报》进一步做大做强,发展得更快更好。

“相对网络,报纸刊登的信息更权威、更全面、更生动,在家里或办公室里,抽空浏览一下报纸,不仅可以增加社会阅历,获取有用信息,也是生活的一大乐趣所在,低头看手机应该转化为低头看报纸。”化建国说,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应该重视传统的阅读,“做一个真正的读者,提升文明素质”。

南丁题词 马国强题词 曹新林题词 杨杰题词 宋华平题词 化建国题词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60546 2015-05-27 00:00:00 三 浮躁的当下 更需要领读和引导KeywordPh“很爱看《郑州晚报》,她和市民的心贴得很近”文化名家争相点赞本报“寻找领读者”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