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互联网+医疗(一) 挂号难、挂专家号难、看病难,一直是病人“就医难”的重要问题。解决“就医难”,除了加大医疗投入外,加快应用现代科技、简化就诊流程也成了一大途径。刚刚过去的2014年,跨界趋势已延伸至医疗领域,移动医疗也渐成医疗领域最热话题之一。移动医疗是什么?能为市民就医提供哪些便利?业内人士给出了答案。李鹏云 互联网牵手医疗 健康领域的跨界革命 2011年,移动医疗概念引入国内,好大夫发布其APP算是国内移动医疗的开始,随后春雨掌上医生、丁香园相继问世。尤其是2014年,移动医疗企业融资案例已是过去5年里该领域融资案例数量总和的近3倍。 仅在河南,现有的移动医疗服务已可以让患者通过掌上医院手机客户端,预约一周内的门诊号,做到不出家门、不用排队就可轻松预约。今后,掌上医院还将实现排队叫号功能,叫号查询和医院信息中心实现同步对接,点点手机就能知晓当前门诊叫号顺序,患者完全可在周边商场、咖啡店等候就诊,快要轮到自己时再到诊室,从此告别无聊的候诊时间。 掌上医院,“把医院装进手机”带在身边 “以前拿化验单,都得在医院自助打印。现在从手机上就能查看、接收,再不用来回跑了。”自从手机里安装了“掌上省医”,患者小刘看病就成了“动动指头”的事。小刘开心地说,医卡通余额、每次就诊的消费明细,通过手机即可查询。 毫无疑问,智能手机已经实现了每天24小时如影随形的相伴,而这正是很多创业者所乐见的——他们设想了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就医场景:一个小小的外接设备能实时监控身体的各项指标,一旦出现异常,就会发出信号。下一步,它将自动连接最近的医院,帮你安排一辆救护车;在你到达医院之前,既往的病史、心电图、血压等多项数据已加入到医生的病例库中。甚至,如果有必要,你的资料会被发送到地球的另一端,出现在某位全球知名医生的手机上。 “这不是科学幻想,把‘医院装进手机’正让这慢慢成为一种可能。”从事移动互联网产业研究的专家表示。 而对于绝大多数创业者来说,梦想首先是从医疗健康类App起步的。 医院APP,开辟百姓求医问药便捷新途径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一个成熟的APP医疗软件,花费不菲,成本大约需要30万元。而目前,约有90%的手机用户使用微信,在规避成本和增强用户互动方面,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就显现出来。 “候诊区、门诊大厅、走廊墙上都贴有微信二维码,患者用手机‘扫一扫’,医院动态、大夫专业特长及各种健康知识等就会一目了然。”某医院宣传科科长介绍,医院的设想,就是要让微信平台成为百姓求医问药的另一个便捷途径。 而目前在国内,能下载的医疗健康类App有2000多款,大致可细分为健康咨询类、健康传播类、健康管理类等。医患互动,是医院微信平台区别于APP软件的优势。但总体来看,各家医院的微信公众平台仍处于起步阶段。 医患沟通 医生“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想从移动医疗市场掘金者,“春雨掌上医生”早在2011年11月就开始描绘蓝图。它的创始人张锐喊出的口号是“身体不适问春雨”。 这一问诊平台,“专注于医院围墙之外的健康咨询与简单问诊”,包括自诊和问诊两部分。在问诊环节,用户可以通过语音、图文等方式,向5000多名来自全国的三甲医院医生提问。张锐称,目前春雨掌上医生采用用户自由定价机制,“可以根据病情从0~25元的价格来获取医生的解答”,报酬完全交给医生。 这种模式解决了过去互联网问诊中“病人问诊时医生不在、医生回答时病人不在”的就医难点,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现状痛点 提供服务多属于医疗周边服务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已有的某些移动终端提出了不同意见。现有移动医疗模式多为对传统模式诸多环节的拆分,服务多属于医疗周边服务。 专家表示,一些现有移动医疗平台的模式是将检查结果在平台汇总,医生可以线上完成一些诊断,“如果医生诊断过程需要摸一摸患者的肚子,恐怕还要继续跑医院吧”。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人们身体出现不适时,如肚子疼,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端对积累了大量数据的诸如‘机器人分诊器’描述主要症状,从医学角度考虑,肚子疼可能涉及胃、肠道、胰腺、腹部等多个系统和器官病变,通过这一‘机器’可以互动式沟通病情、并就可能的病变部位或原因等逐个排除,“而这,也只是一种分诊方式,而不是诊断服务。”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