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8版:新起点 新征程 新跨越 上一版3  4下一版
高新区着力打造中原地区“创投之都”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打造“创投平台”,助力创新创业
高新区着力打造中原地区“创投之都”
爱因斯坦雕塑
科技孵化中心
大学创业园
园区一角
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创新特色产业园区

北斗云谷“星光灿烂”,全域城市化前景辉煌,千亿科技城步履铿锵……作为区域经济的创新极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力源,郑州高新区在郑州都市区建设中肩负着特殊而艰巨的使命。高新区将2015年确定为“科技城建设攻坚年”,实施“五大攻坚”,为建设“千亿科技城”、打造六星级产业集聚区、跻身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奠定坚实基础。在此前提下,更明确了城市定位,提出努力打造中原地区创业中心、“创投之都”等新的发展目标。

郑州晚报记者 孙庆辉 通讯员 孙启文 赵翔宇文/图

定位:打造创业中心、“创投之都”

高新区作为科技部首批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郑州高新区加快汇聚科技服务资源,培育科技服务新业态。

目前,郑州高新区搭建的国内首家挂牌公司服务协会,已吸纳了包括证券公司、投融资机构、上市咨询机构、科技型企业等在内的百余家会员单位,主要为企业提供上市挂牌前、挂牌后的相关服务。

高新区还与深圳证券交易所等单位合作设立河南第一家路演中心,今年6月份将正式运营。

建设河南省第一家新三板产业园区,帮助企业了解新政策变化,鼓励企业到资本市场冲浪,新三板产业园区不仅用资本的概念开发和运营、管理,而且自身就要打造成一个上市公司……

而这一切均为了一个目标,将高新区打造成中原地区创业中心、“创投之都”。

据介绍,目前,高新区正抢抓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产业难得的发展机遇,加快规划建设总投资50亿元的郑州北斗产业园,努力在新一轮的产业竞争中抢占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高点。2015年,高新区将着力构建北斗创新体系,培育北斗企业群体,到2016年,全年主导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000亿元,八大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超10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科技型企业8家。3年左右初步形成以北斗产业为特色标志和引领支撑的信息产业基地,打造国家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的核心区。

在“北斗云谷”顺势起步的同时,企业上市再续辉煌,“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32家;全年融资98亿元,创下历史纪录;第一家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运行,实现“零的突破”。同时,郑州高新区对突出贡献企业、高增长企业、“新三板”挂牌企业等进行表彰奖励,奖金累计为5000多万元,为加快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注入新的活力。

布局:搭建创业平台 配置创新资源

“万丈高楼,平地起”,创新创业,离不开平台建设。

在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创业综合体就是高新区打造的全新创新创业载体。

创新创业综合体具有科技企业孵化、创业培育、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科技投融资服务、人才集聚和生活服务等多功能,可以为创业者提供从事业到生活的全方位服务。

作为我市科技创新的高地,郑州高新区的两个创新创业综合体已经建成。其中,以发展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为内容的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综合体东区已建成孵化面积1.6万平方米,以科技服务、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的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综合体西区已建成孵化面积9万平方米。

除了河南省大学科技园,高新区还建成了国家863中部软件孵化器、创业中心、河南省专利孵化转移中心等多个国家级孵化器,总孵化面积达600万平方米。另外以北斗及相关产业、机器人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智能装备制造创新创业综合体,10万平方米的孵化楼正在建设,与郑州大学谋划建立郑大科技园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

同时,高新区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管委会累计投资2亿多元,相继建设了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软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目前正在建设高新区平台服务中心和广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预计6月底可以投入使用。

突出抓产业特色的打造,新兴主导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目前区内聚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与系统集成及相关企业400多家,已初步形成了电子商务、信息枢纽、软件网络、文化创意等电子信息主导产业“八大产业集群”,总投资33亿元的中原广告产业园、总投资20亿元的河南电子商务产业园中,腾讯、阿里巴巴、甲骨文软件、百度等名企云集。

突出抓“三力型”龙头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主导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2014年全区营业总收入突破1200亿元,其中,格力电器产值已突破100亿,总投资72亿元的中国联通集团中原数据基地项目一期、总投资350亿元的郑州IT产业园等项目正加快建设。

突出抓企业上市和中小企业孵化,主导产业内生活力明显增强。目前,高新区拥有10家主板上市公司,32家企业登陆新三板。建立了“综合孵化器+专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的链条孵化模式,加速科技型企业成长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高新区目前正在重点打造“三驾马车”的产业发展格局,即发展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北斗导航与遥感产业,打造“北斗云谷”国家级品牌;发展一个支柱性产业——信息技术应用产业,打造物联网、智能电子电器、智能装备制造、电子商务、软件网络与数据信息服务、广告创意等六大集群,着力提升产业规模;发展一个驱动型产业——科技服务产业,营造更加良好创业环境。三是以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为抓手,攻坚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成立2~3家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建设,新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50家,总数突破500家,建设国家创新型园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筑巢:科技人才密度居全省之冠

大众创业,人才是关键;万众创新,企业是主体。

为吸引各类创新人才聚集,培育创新主体,高新区采取了多种举措。

据了解,高新区内聚集了郑州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4所大学和8个部属研究院所;拥有355个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聚集了28个企业院士工作站;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全省的43%,集聚了全省四分之一的高新技术企业、全省一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市40%的企业院士工作站。截至目前累计获得国家级奖励7项、省级科技进步奖60余项。其中中铁隧道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12年11月22日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成为全省第一家开工、第一家建成和第一家通过验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郑州机械所高端装备与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是河南省第一个挂牌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目前正在谋划与郑州大学和信息工程大学建设新的产业技术研究院。这些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植入形成了高新区的创新源头,对主导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集群、创新集群的形成提供了强力的知识和技术支撑,

据了解,目前高新区各类企业6000余家,销售超亿元的企业8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7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2家,上市企业数量占全省10%,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区内聚集了中国联通、华强电子、微软、腾讯、京东商城、阿里巴巴、甲骨文、百度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高新区累计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12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17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8项,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28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03项,其中国家级奖励7项,省级科技进步奖60余项,累计专利申请量达到15300余件,授权专利8500余件。高新区已成为河南省科技创新的引领示范区,是全省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

以海外高层次人才基地为依托,强力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入区,目前拥有各类科技人才5万余人,其中驻区院士10人,留学人员300余人,高级技术职称人员6500余人,有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0人入选省“百人计划”。全区共有省创新型科技团队10个,省级科技特派员15人,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11人,科技人才密度居全省之冠。

在科技创新方面,高新区聘请了国家级的发展研究团队,进一步完善高新区未来的发展思路、发展路径和重点工作,完善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力求在全国高新区中实现弯道超车,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激发科技创新活动,实现高新区跨越发展。

目标:创业成功率最高的区域

据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以来,高新区在经济新常态、科技新节奏下主动作为、顺势而为,确立“一个使命、一条主线、两个目标、三大战略”的发展思路,在建设千亿科技城的道路上实现新的突破,2014年完成生产总值201.4亿元;全域城市化再提速,拆迁面积、安置房建设面积均达到900万平方米;“北斗云谷”顺势起步,总投资50亿元的郑州北斗产业园建设方案通过专家论证;企业上市再续辉煌,“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32家;全年融资98亿元,创下历史纪录;第一家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运行,实现“零的突破”。该区还对突出贡献企业、高增长企业、新三板挂牌企业等进行表彰奖励,奖金累计5000多万元,为加快发展、优化结构注入新的活力。

结合这些科技资源和科技优势,高新区全力唱响创新之歌。尤其是2014年以来,该区进一步找准在建设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中的定位,按照省、市建设千亿科技城的要求,明确“一个使命、一条主线、两个目标、三大战略”的发展思路,即以建设千亿科技城为使命,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实现全域城市化和建成六星级产业集聚区为目标,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打造“北斗云谷”国家级品牌为抓手,通过5年努力,跻身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特别是2015年,郑州高新区进一步找准打造中原地区“创投之都”的定位后,主动担当创新使命,坚定不移地践行“一个使命、一条主线、两个目标、三大战略”的发展思路,把2015年确定为“科技城建设攻坚年”,着力“破瓶颈、夯基础、铸优势、求提升”,实施“五大攻坚”。拉开了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基点,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的序幕。

尤其是以建设千亿科技城为重点,攻坚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重点打造“三驾马车”的产业发展格局,即发展一个战略性产业——北斗导航与遥感产业,打造“北斗云谷”国家级品牌。发展一个支柱性产业——信息技术应用产业,打造物联网、智能电子电器、智能装备制造、电子商务、软件网络与数据信息服务、广告创意等六大集群,着力提升产业规模。发展一个驱动型产业——科技服务产业,营造更加良好创业环境。

以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为抓手,攻坚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成立2~3家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建设,新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50家,总数突破500家,建设国家创新型园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成立产业引导基金,引入风险投资、天使基金等,与中信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设立科技支行,形成以银行、担保机构为主的合作体系,面向科技型企业开展企业贷款和项目融资服务。

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为方向,攻坚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养护方面采用购买服务的模式,通过多种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高新区建设中来,加快推进政府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实施人事制度和薪酬模式改革等制度创新,打造善谋划、懂政策、敢担当、会运作的干部队伍,把高新区打造成为创业成本最低、创业环境最优、创业服务最完善、创业成功率最高的区域。

护航:顶层设计激励创业

经科技部批准,郑州高新区进入首批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行列;经中组部批准,郑州高新区成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郑州高新区被科技部火炬中心纳入科技服务体系火炬创新工程试点地区;郑州高新区被科技部评为国家高新区建设20周年先进高新区,是全省5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新区;郑州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是郑州市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开发区。

近年来,高新区财政科技投入力度逐年增加,对自主创新的支持比例达到了当年财政收入的10%。

让创新引擎驱动经济高效发展,是高新区决策者审时度势,把握高新区发展的阶段特征后作出的科学决策。近年来,高新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与支持产学研合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等政策,高新区多项创新举措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打出了“新常态”形势下推进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一套“组合拳”。

当前,郑州高新区正在借鉴外地高新区发展模式和政策措施,谋划打造中原地区创业中心、“创投之都”,推动高新区创新发展形成新模式、新机制、新格局、新优势。

对于高新区人来说,这只是他们的开端,未来将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一盘“互联网+”的大旗正在这里悄然形成。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61509 2015-05-28 00:00:00 四 高新区着力打造中原地区“创投之都”KeywordPh打造“创投平台”,助力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