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独家责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裴城村:彭家高院响水桥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美丽乡愁——河南传统村落大型系列报道之三十
裴城村:彭家高院响水桥
彭家高楼
建于北宋年间的“响水桥”

漯河市郾城区裴城镇裴城村,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在唐朝以前,裴城叫“洄曲村”,后因唐朝名相裴度曾在此驻扎讨伐叛乱,为民除害,老百姓为了纪念裴度,便将洄曲村更名为裴城村,沿用至今。

悠久的历史给裴城村留下了丰富的文物积淀。这里有巍巍高耸的彭家高楼,一位新寡的女子曾在这里眺望36里外娘家楼上悬挂的红灯笼;这里有千年历史的神奇“响水桥”,每逢雨后,村民们便伴着水击青石的清脆声音进入梦乡;这里还有连通洛、皖的古代“官道”,有“裴城夜雨”的神秘景致……

郑州晚报记者 路文兵 文/图

漯河报道

高楼巍巍彭家院

5月13日,裴城村天空湛蓝,艳阳高悬。

甫入裴城村,便看到一处处青砖灰瓦在现代建筑的包围下骄傲矗立。老房子砖雕上的祥云、花朵、动物,在蓝天映衬下更显沧桑。村民们说,裴城村现存的明清古院落有30多处,很多老房子还住的有人。

70多岁的退休教师彭海欣说,村里古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彭家和贺家的大院,当年彭家和贺家是裴城村最显赫的两个家族。“尤其是彭家院,当年可是个六进大院,从南街直通北街,气派得很。不过现在只剩下三进院落了,很可惜。”

在靠近北街的彭家院最后一进院落,有一栋3层高楼,约12米高,巍巍耸立,颇为壮观,被村民称为“彭家高院”。 高楼东侧有一所高约8米的厢房,房子由青砖和条石组成,造型古朴典雅。硬山灰瓦屋顶,四面清水墙,屋脊高出两侧房檐约一米,尽显高大气派之态。站在楼前,不由让人遥想当年彭氏家族的兴旺排场。

彭家高院是当时村里最高的建筑。传说,当年36里外的一个王姓女子嫁到彭家,但嫁过来后没多久,丈夫就因病去世。这位新寡的女子非常思念娘家亲人,她常站在三层楼上,眺望36里外娘家楼上悬挂的灯笼。彭家高院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彭家大院的过厅“余庆堂”,如今被改造成一处民居。老屋主人彭红军说,老宅子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听老人们说,很早以前院院之间是相通的,房子与房子之间都有圆形拱门。“从南街进门,一路不用出门就能到北街。”

经考证,彭家高院是乾隆年间所建,当时彭家的主人非常富有。“光建这院子就耗时一年零四个月。”彭海欣介绍,彭家人是明朝的时候从江西庐陵迁徙过来的,彭家的先人曾是朝廷一品官员。朝廷拨给彭家先人2000顷官田,从此彭姓族人在此定居下来。

千年石拱响水桥

与彭家院齐名的是村西头的洄河石拱桥,村民们把它称作“响水桥”。

响水桥横跨裴城村西的小洄河上。小桥不大,长约8米,宽约6米,由多道红色弧形砂岩券成,乍看上去并不起眼。

然而,据桥头碑介绍,这座小拱桥上原有青石栏杆和栏板,刻有各种精细的动物图案。在桥西南的雁翅上刻有“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三月道者王守坚”题记。

也就是说,这座“不起眼”的石拱桥是于北宋年间建造,已经在小洄河上横亘了近千年。至今依然坚固如昔,供村民们来来往往。“老祖宗建的东西,真是讲究。一座小桥用1000年,这工艺没得说!”村民感叹。

村民们说,以前洄河桥底河床凹处铺了一段2米长的青石条。水从桥下流过,正好落在条石上。每逢夏季雨时,水击石条的声音激越清脆,可以传得很远。

“以前夏天雨水过后,大家傍晚搬着小凳子出来纳凉聊天,远远的都能听到这响水桥哗啦啦的水声。晚上睡觉的时候,耳边也响起清脆的流水声。那时候我们在夏天,都是伴着响水桥水声入睡的,可美。”家住响水桥边的彭大爷说。

由此,“响水桥”这个美丽的名字便在村民口中流传开来。遗憾的是,很多年前那块条石已找不到,村民们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响水桥”的水声了。

洛、皖官道从此过

裴城村西南离响水桥不远有一片岗地,是“裴城遗址”所在。该遗址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曾生活的地方,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总面积15万平方米。

整个遗址上大范围地分布有板瓦、简瓦等建筑残瓦,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以及当时的生产生活、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遗址于2006年被河南省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连接响水桥另一边的北街,不仅是村里的主要街道,当年更是连通洛阳和苏、皖之间的“官道”。

“当时从洛阳到江苏、安徽一带,裴城是必经之路。当时这条路是最好走的,相当于今天的国道或者高速公路,所以当时比较有钱的人家,大都把宅子建在这条官道两侧。”

裴城村现存的老宅几乎都分布在这条官道两侧,好多老宅子都是从官道开始往南北延伸,彭家高院在官道的南侧。彭海欣说,当年的街道两边设有驿站,商铺林立,人来人往,非常繁华。

村名因唐代名相而改

裴城村是个古老的村子,唐朝以前便存在。由于洄河从村西蜿蜒而过,这村子在唐朝以前称作“洄曲村”。从“洄曲村”改成“裴城村”,这跟唐朝名相裴度有关。

史料记载,唐宪宗元和年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之子吴元济犯上作乱,割据蔡州。宪宗询问群臣讨伐吴元济是否妥当,朝臣多认为还是罢兵赦罪为上策,唯有裴度力排众议,主张讨伐吴元济。唐宪宗封裴度为宰相,主持讨伐事宜,裴度赶赴蔡州亲自督兵。

当年裴度督兵之地便是郾城洄曲村,当时这里可是战马嘶鸣的战场。

因为叛军曾在这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地百姓深以为苦。而裴度在这里驻扎期间,亲兵爱民,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时人有诗称赞:“赤诚义胆壮风云,将士同心建大勋,自从驻师郾城后,老少喜说裴将军。”

裴度与叛军相持数年。元和十二年十月,在裴度的指挥下,唐邓节度使李愬于雪夜奇袭蔡州成功,破城俘元济。裴度则讨伐有功,被唐宪宗封为“晋国公”。

老百姓为了纪念裴度便将洄曲村更名为裴城村,并为裴度建祠立碑。如今,当年的祠堂已变为裴城村小学,当年的两块石碑仍矗立在学校门口,石碑上详细记载着裴度在郾城的事迹。

郾城八景之一的“裴城夜雨”,也从裴度驻村后始有。据说裴城西门外有一片树林,自裴度平吴之乱以后,每当傍晚时分,但见树林雾蒙蒙,雨霏霏,一派下雨景象。可当人走近时,却又云走雾散,不见雨迹。第二天清晨再去看,却又见树润地湿,一番雨后的景象。“裴城夜雨”便由此而来。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63837 2015-06-05 00:00:00 五 裴城村:彭家高院响水桥KeywordPh美丽乡愁——河南传统村落大型系列报道之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