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E08版:二七播报 记忆 上一版3
穿越到旧石器时代,看古人“生火做饭”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在星散的火塘和破碎的陶片中,感受人类发展脉络
穿越到旧石器时代,看古人“生火做饭”
探访二七区老奶奶庙旧石器遗址和陈家沟新石器遗址
老奶奶庙遗址
老奶奶庙剖面图
陈家沟遗址遗物标本
陈家沟遗址剖面 暴露的文化层

现代中国人来自何方?北京猿人是否是我们的直系祖先?这是最近20多年来中外考古学与古人类学界一直争论的学术焦点。二七区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6月5日,记者一行探访了位于二七区南部的老奶奶庙旧石器遗址和陈家沟新石器遗址,让思绪随着斑驳的黄土和残片,穿越回到古时代,探寻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

记者 范光华

见习记者 宋文雅

A

老奶奶庙遗址

3000多件石制品“证明”人类活动

老奶奶庙旧石器遗址位于二七区侯寨乡樱桃沟景区内,通过现场发掘的大量石制品、动物骨骼等遗物,向我们传递着3万~5万年前人类最初的生活状态。

该遗址地处嵩山余脉向东延伸的低山丘陵区,西邻贾鲁河上游的九娘庙河,东接马兰黄土断崖,同时还迭压着新石器至历史时期的文化层。

“雨过园亭绿暗时,樱桃红颗压枝低。”五六月的樱桃沟,果农用竹篓装满红彤彤的樱桃在街边叫卖。水泥小道沿着路旁青葱的树木向深处蜿蜒,有人惬意地在湖边垂钓。一直向南行进,步行爬上一个小土坡,坡旁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庙,当地人称之“老奶奶庙”。

顺着庙的东侧看去,就是被发掘的旧石器遗址现场。因为该遗址紧邻老奶奶庙,故称“老奶奶庙旧石器遗址”。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发掘,揭露面积50平方米,发现3000多件石制品,12000多件动物骨骼及碎片,20余处用火遗迹,以及多层迭压、连续分布的古人类居住面。

富含多层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

据二七区文化旅游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多个文化层连续分布,表明3万~5万年前古人类曾较长时间重复占用该遗址,因而留下多层富含各类旧石器遗存的文化,清楚地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居址结构复杂化的发展趋势。

遗址现场能清楚地看到考古时为区分年代在土地断层面留下的分界线。每一条线代表了一定的历史时期。当看到历史以如此具象的方式呈现在眼前时,不禁会猜想在漫长的岁月中古人类是如何生活?他们又经历了什么?

土地断层面当中较深的一部分就是3万~5万年前的用火遗迹,整个遗址现场有多处用火遗迹,这些灰烬面积有大有小。周围分布着大量动物骨骼碎片与石制品等遗物。

这些火塘,让人联想到在那个食物匮乏的时代,众人围着火塘烤食刚捕捉的猎物,一起分享美味的场景。

马牛羊等是当时的主食

在离火塘稍远处,还可清晰地看到石器加工区,目前已发现的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及其他各类工具等。石制品的原料以灰白色石英砂岩和白色石英为主,亦有少量的石灰岩、火成岩及燧石等原料。

根据已发现的动物骨骼鉴定,马、牛、鹿、羊、猪是当时的主要食物。另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是在发现的骨片上能清楚地看到打击修理的痕迹,个别还可以看到明确的使用磨痕。

这些迹象显示,石制品并非是那时唯一的工具,人类还使用大量的骨质工具。工具的产生、使用显示古人类已经拥有了相当发达的大脑,在被大自然支配的同时,通过智慧创造出一个新的时代。

给现代中国人的起源提供了新视角

按照“非洲夏娃说”的理论,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在最后冰期的寒冷气候阶段已经灭绝,现代中国人是距今4万或5万年前,由起源于非洲的现代人类分别从南北两路进入的。

据二七区文化旅游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位于东亚大陆核心地带的中原地区在距今3万~5万年期间的考古发现,已经成为认识我们直系祖先来源的关键所在。

区域地层对比显示,老奶奶庙遗址与郑州地区新发现的大量旧石器地点,主要分布在距今3万~5万年前,而这一时期正处在现代人类及其行为出现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在遗址现场发现的石片石器文化在时代方面,具有鲜明的承前启后特点,将中原地区更早的旧石器文化与其后发展起来的石叶与细石器文化完整地衔接起来,非常清楚地确立了该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谱系。2012年4月13日,老奶奶庙旧石器遗址荣获“201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本次评选,老奶奶庙旧石器遗址是我省唯一一处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遗址。

为充分发挥遗址的文化功能,便民、利民,目前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共分四个功能区,包括遗址博物馆、旧石器研究中心,保护房,遗址保护、展示区,配套服务区、绿化区。

B

陈家沟遗址

陶片上的二七区历史

无论你是土生土长的郑州人,还是移居到此的郑州“新人”。你对脚下这片黄土地的“前世今生”了解几何?这里沉积着怎样的古代文明?蕴含着怎样的灿烂文化?郑州,中国第八大古都,依偎在黄河南岸,崇山峻岭之东。她低调地向世人讲述着悠久的中原文化。

战国时期,夏、商、郑国、韩国曾在郑州定都。20世纪初,“二七大罢工”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二七纪念塔成为郑州的地标性建筑。而陈家沟遗址的发掘,丰富了二七区的历史,遗址内出土的陶片向我们传递着灿烂的仰韶文化。

文化层局部厚达6米

断崖面发现墓葬房基

据二七区文化旅游局提供的资料显示,该遗址东临贾峪河(孔河),西、北两面临贾峪河的支沟,东西长390米,南北宽271米,面积81066平方米。地势为中部高,四周低,后经平整形成梯田。

初到遗址现场,满眼田园风光。若非在断层面发现陶制品碎片,很难想象这里是遗址。

遗址本身台地突出地面,呈梯级分布,错落有致,外围孔河环绕,绝壁四立,河谷内环境清幽,水草丰美。

遗址地表发现有丰富的遗物,断崖剖面暴露有文化层、灰坑、墓葬、房基、红烧土堆积层等文化层厚3~4米,局部厚达6米。遗物有陶片、兽骨和石器等。

陶片纹路精致做工细致

古人已有较高制作水平

遗址内陶片种类繁多。陶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以泥质陶为主;陶色有灰陶、红陶、褐陶、彩陶等;纹饰有绳纹、蓝纹、附加堆纹、素面等。

记者在现场发现一片绳纹纹饰陶片,纹路精致做工细致。可以推测,5000~7000年前,古人就已拥有了较高的陶艺制作水平。

据二七区文化旅游局提供的资料显示,陈家沟遗址为单一的仰韶文化遗址,对于新石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陈家沟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陈家沟遗址本身保存比较完整、文化遗存比较丰厚,地处黄土丘陵地带,山环水绕,非常适宜建设遗址公园。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65181 2015-06-11 00:00:00 四 穿越到旧石器时代,看古人“生火做饭”KeywordPh探访二七区老奶奶庙旧石器遗址和陈家沟新石器遗址在星散的火塘和破碎的陶片中,感受人类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