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5版:中国文化遗产日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与历史文化来一次“碰撞”吧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欣赏华夏古乐、听名家讲座、赶集“非遗”展……
与历史文化来一次“碰撞”吧
华夏古乐专场音乐会上倾听古老心灵之声。
著名考古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为“第三届中原文物网上有奖竞答”活动获奖者颁奖。
各种非遗项目让人目不暇接。

6月13日,为庆祝第10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的到来,当天上午,“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周”启动仪式在郑州市群艺馆文化广场举行,现场各种非遗项目让人目不暇接,手工香包、民间剪纸、吹糖人、面塑、毛线编织……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赏,甚至现场拜师学艺。当天在河南博物院,“华夏文明之源图片展”、义务文物鉴定、“第三届中原文物网上有奖竞答”颁奖、造纸术与印刷术实践等活动,以及华夏古乐专场音乐会,著名考古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带来的《历史的启示:从中国文明化历程说起》精彩讲座,更是吸引了众多“博物馆迷”。据悉,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周系列宣传活动时间从13日至19日。

郑州晚报记者 尚新娇 崔迎

实习生 王世瑾 文/图

“非遗”展品大集锦 市民互动乐趣多

记者在现场看到,端午节将至,民间艺人芦爱玲的手工香包展区围了很多人,色彩艳丽,样式多样,有五角粽子、吉祥扇、元宝、宝瓶、金蝉等形状的香包。宝瓶香包的谐音是“保平”,即“保平安”, 金蝉嘴里衔着一根铜钱,铜钱上又挂着一串彩珠,寓意着财源滚滚。芦爱玲讲:“古代人都把香包佩戴在腰间,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习惯已经逐渐消失。于是,我把香包设计成项链、手链、脚链,既延续了传统,又方便佩戴。”

著名民间艺术家连德林老先生也来到现场,为他的粉丝展示了《老鼠娶亲》《百鸟朝凤》《六合同春》等剪纸,并讲述了其中的含义:“‘六合’指的是东、西、南、北、天、地,古人把吉祥字贴在这六个方位,就认为幸福如意围绕着自己,仿佛四季如春。”

吹糖人和糖画展区周围聚集了很多小朋友,两位展演人为孩子们进行现场制作,在一拉一扯、一吹一捏间,一个戴着官帽、拱手作揖的小人儿就出现了,令众多小观众目不转睛。虎头鞋展区也引来了不少年轻家长,传承人刘趁香讲道:“穿虎头鞋一直以来就是我们汉族的传统,希望孩子们长得虎头虎脑。‘虎头’可以驱鬼辟邪,保护孩子没病没灾。”

关注中原文物 “有奖竞答”活动颁奖

这一天,更多的博物馆迷早早来到河南博物院。由河南博物院、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原文物网上有奖竞答”活动举行颁奖仪式,分别颁出竞猜达人奖、优秀答案奖、最佳老人奖,最佳童趣奖和最佳畅想奖。著名考古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亲临现场,为获奖者颁奖。

和往届一样,第三届“中原文物网上有奖竞答活动”的题目仍然来自河南博物院《每周一品》栏目,题目内容与公众息息相关,具有广泛的社会文化基础,其中一部分为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引发了读者的广泛参与和思考。此次活动自4月2日正式启动,5月18日答题截止,历时47天,共有17019人次参与。

“本届活动参与人员具有几个特点:一是参与答题人员的覆盖面广。吸引来自国内20余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加拿大、挪威的网民朋友积极参与。二是年龄跨度大。参与答题的人员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5岁。三是参与人员职业多样化。涵盖了学生、教师、军人等,具有广泛的社会代表性。四是答题质量高,涌现出很多奇思妙想,透过参与观众的众多答题卡,能看出答题者对于中原文物的了解和热情。”河南博物院院长助理翟红志介绍说,“举办这样的有奖竞答活动,引发了广大网民朋友对中原文物的关注和研究,具有非凡的意义。”

复原华夏古乐 倾听古老心灵之声

昨日,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举行了华夏古乐15周年专场音乐会,真实而古老的乐曲带观众“穿越”历史,倾听来自“历史深处的声音”。

这次演出的曲目有史前古笛与陶乐器组合《远古回响》、古筝协奏曲《满江红》、排鼓独奏《赛龙舟》、琴箫合奏《平沙落雁》等,演奏家们身着古代服饰演奏古乐,将清幽雅致的古乐弹奏出来,复原了千年以前的文人风骨,直扑而来的是先人们的雅致和沉静。

15年来,华夏古乐团复原了上百首古曲,以及20多个乐器品类、100余件乐器文物,涵盖了打击乐里的编钟、编磬,器管乐里的骨笛、陶埙,弹拨乐里的古瑟、古琴等。从7月开始,华夏古乐团将举办音乐季,其中包括系列音乐会、《古韵新声》《云韶》等音乐会,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表现和舞台化实践还原礼乐中国的文化记忆。

“非遗”宣传周好戏多多

本届遗产日以“保护成果、全民共享”为主题,旨在提高全社会的非遗保护意识。市非遗保护中心还精心挑选国家、省、市级以上项目,设计60余块宣传展板,重新布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让广大群众从视觉上一目了然地了解非遗展品。

近年,我市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市现有国家级项目6个,省级项目40个,市级项目14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传承人30人,市级传承人149人。目前,郑州市正积极组织开展我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

市群艺馆馆长李桂玲强调:“‘非遗’宣传周的启动,旨在让市民更多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参与其中,今年的活动主题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通过这个活动,让社会进一步认识非遗,进而支持非遗保护工作,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更加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昨日,由省文化厅主办的“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成果展”在河南艺术中心开幕,该成果展包括静态的“稀有剧种展览”和动态的“稀有剧种展演”两项内容,对该工程实施两年来收集、整理、复排、摄制的实物、剧目、专著、传统剧目等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静态展览将持续至7月13日结束,动态展演持续至6月15日结束。

昨日,我省共有300余家博物馆、纪念馆和文物单位向公众免费开放或优惠开放。其中,郑州市有28家博物馆免费开放,郑州市区还免费开放郑州商城遗址、郑州城隍庙、郑州文庙。众多市民走进文博单位,与历史文化来一次“碰撞”。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65891 2015-06-15 00:00:00 一 与历史文化来一次“碰撞”吧KeywordPh欣赏华夏古乐、听名家讲座、赶集“非遗”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