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每逢暑假来临,各类补习班像洪水般大量涌现,从校门口到居民小区,补习班招生广告几乎随处可见。尽管教育部门频频出台“减负令”,但家长和社会培训组织为孩子量身打造的各种补习班却只增不减。孩子们的暑假名存实亡,甚至沦为“校外校”。孩子们的暑假去哪了?暑期培训为何久治不愈?记者深入登封市各种培训班进行了采访调查。 登封播报 刘少利 学生 徘徊在暑假放松与开学跟不上的路上 日前,记者来到登封市崇高路小学附近,周边大部分楼房几乎成为各类培训班的天堂。广告牌上各种培训项目一应俱全。 “只要一个暑假,我们让他(她)变成下一个郎朗。”从崇福路口到日珍街路口,短短几百米路程,记者一路走过竟收到了一大摞关于暑期培训的传单。记者遇到刚从崇高路某琴行上完课的学生小高,他表示上午的课还是有收获的:“平时成绩差,正好趁着暑假补一补,希望能尽早赶上。本来妈妈只给我报了钢琴班,但是我的英语成绩不好,就多报了一个班。”即将迈入高三的小明告诉记者:“还没放假老师就推荐我报了一个高考冲刺班,希望到时能考出好成绩。” 家长 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烈日下,崇高路上的一家培训机构前围满了等待孩子下课的家长。 据家住少林大道的李女士介绍,儿子即将升初中,此前一直没有上培训班,“今年暑假,孩子的同学大多报了培训班,我就想也要给儿子报一个。”李女士告诉记者,每天早上8点,她准时把孩子送到培训班,自己再去上班,11点再从单位过来接孩子,中午吃完饭再把孩子送到美术班,“第一次这样往返送孩子,感觉孩子累,我也累,但现在累一点,希望孩子不输在起跑点上。” 培训机构 火爆背后有市场支撑 记者走访发现,市区的所有学校附近,“舞蹈”“琴行”等补习班的促销人员随处可见。不仅在中小学门口摆设了报名点,有些培训机构还在闹市区商场的公交站发放招生简章。 家住菜园路的付女士想给儿子报个离家近一点的课程培优班,但令她头疼的是,附近的培训机构均已报满。付女士只能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到中岳大街的一家补习班。“家长有需求,培训班就有市场。”一位正在从事暑期培训的教师透露。 专家 尊重学生意愿,把暑假还给孩子 “把暑期变成‘第三学期’,只会把孩子继续局限在课堂里,难以接触社会,难以丰富课外知识,并不利于健康茁壮成长。”登封市教育局的耿老师说,随着社会办学不断兴起,各种培训班不断升温,但许多都不具备资质。 “假期首先是用来休息的,然后才是用来进行多元化教育的。”登封一位已退休的校长称,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明白“假期”的真正含义。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