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观星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要去西藏
书人书话
人与自然
朝花夕拾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书人书话

行走在书堆上的王弼

□孙青瑜

王弼犹如启明星划亮了魏晋玄学的天空,在黎明之时却英年早逝了。他23岁的生命里不知道注入了多少能量,竟为中国文化画上空前绝后的两笔:第一笔,是他以“象”为中转站的语言哲学体系,不知要早于西方多少个年头;第二笔便是他在体用阶段倡导的无本论,为后世的“空灵说”留下了完美阐释。

王家几代文豪名宦,王弼的老太爷王龚是东汉顺帝的太尉,因贤达而名。其长子王畅在“八俊”之列,汉灵帝时官拜为司空,以训释包括《周易》在内的“五典”而著称。三子王粲更是有名,不但是名震史册的大文豪,还位居“建安七子”之首。正是因为才华出众,少年时得到大学者蔡邕的极度赏识,索性将家藏的万卷之书,载数车书统统赠给王粲。无从考证老蔡邕身后还有没有香火燎绕,但这万卷之书的移主,从此掐断了蔡家文脉,因为自蔡氏父女之后,中国文坛上再不见蔡氏后人的足迹。

万卷之书移主,等于说连同蔡氏的文气也一同拱手送给了王氏后人。按说这股子文气本不该扑到王弼身上,可几十年之后,因王粲膝下无子,便把王弼的父亲王业过继到膝下做了嗣子。王粲的万卷之书,也就顺理成章归了王弼。如果光有书,王弼再有灵气,也不可能在年不足弱冠之年写出《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等不朽之作。这些书虽然都不厚,内在能量却大得惊人,不但刮开了魏晋玄风的一脉清流,还从八卦符号学的角度,开辟了一脉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哲学体系,让魏晋玄学和后世的“空灵”之说不再神秘,成为可释可诠的王学主枝和分叉。

只活了23个春秋的王弼凭着几本薄书,成为学术史上的一个奇迹,书多绝对不是唯一的理由,因为学术不同于艺术,艺术家不需要博学深学,常常凭着一己之天赋便可大器早成。而哲学家则不可,因为搞学术涉及学问之深之广,常常让人埋头苦学一生,待学完悟透了,支撑性命运转的血气也累散了,无缘笔著,也只能用生命透支来阐释气聚气散的性命说了。而王弼则不然,因为从他爹过继给王粲的那一天起,先天鸿运便盘旋缭绕于那片迎接天才诞生的“无”之中。因为王家祖辈都在研治古文经学,并兼治《老子》,不但个个是经学专家,也是老学专家。也就是说,王弼在开蒙之际便站在了一个起点很高的层面上在学老体老、参经悟经。这个起点高到何种地步?可以说这是几代人,甚至整个荆州学派无中生有的结晶体,怕是很多人悟到人生的终点还达不到王弼起点的高度呢!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72902 2015-07-17 00:00:00 五 书人书话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