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X07版:新郑播报 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荆王石塔新郑现存最早
古塔见证千年沧桑岁月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荆王石塔新郑现存最早
古塔见证千年沧桑岁月
荆王石塔原址
存放于新郑博物馆的荆王石塔
荆王石塔铭文已难以辨认

荆王石塔新郑现存最早

古塔见证千年沧桑岁月

新郑,河南省1989年公布的第一批十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内名胜古迹众多。谈起新郑古塔建筑,除凤台寺塔和卧佛寺塔外,还有一座现存最早的古塔——荆王石塔,一并被当地称新郑“三塔”。近段时间,本报先后探寻报道了凤台寺塔、卧佛寺塔,受到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今天本报记者一起带您走进荆王石塔,见证她的沧桑历史。

记者 杨宜锦 通讯员 巴明星

走进龙湖荆王 找寻古塔记忆

荆王村,地处新郑市龙湖镇政府驻地西南6.5公里处,东接小乔沟村,北靠泰山村,南部和西部与新密接壤。全村310户,1300口人,以种植樱桃、核桃等经济作物为主,过着幸福和谐的生活。荆王村,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村中矗立着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塔——荆王石塔,还有宋代名将王德用墓。这些标志性建筑,以及文化遗存,见证了荆王村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乡村变迁。

荆王石塔难道与“荆王”有关?带着疑问记者驱车前往。荆王村距离龙湖镇并不太远,一条柏油路通往村里。走到村口,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悠闲地坐在树荫下乘凉,脸上写满慈祥与安逸。当记者打听古塔的消息时,老人们都说古塔已经移到博物馆啦。在当地老人的带领指引下,记者缓缓向荆王石塔的旧址走去。

路上,老人和记者聊起了荆王村的来历。据87岁的王金魁老人讲,据传,明朝初年,有荆、王二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命名,故称荆王村。而谈起荆王古塔,老人说,小时候经常到古塔这里玩耍,还经常爬到古塔上。据老人讲,荆王村原有两座古塔,两塔均为七层,全部用青石造成,一座“文革”中被毁,剩余一座现被移至新郑市博物馆。而当记者问起该塔的来历,王金魁老人说,荆王古塔与“荆王”没有关系。老人回忆,听村里的上辈人说,以前村里有个寺庙,叫白玉寺,这两座石塔都在寺院里,由于时代久远,白玉寺已不存在了。

在荆王村东头100米处,果然没有见到古塔,村旁树立的荆王石塔遗址的石碑也倒落在地上,但古塔残存的痕迹依稀可见,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而在古塔东南方向500米处即是宋代名将王德用的墓葬,目前,这里已被郑州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墓葬两侧两个石碑(下部为石龟)依然存在。

造型精美 建于唐代

在新郑市博物馆石碑走廊,记者终于一睹荆王古塔芳容。只见荆王石塔经历了1200余年仍保存完好。

据新郑市博物馆馆长杜平安介绍,该塔为四方体密檐式,七级青石。塔由台基、塔体、塔顶组成,通高3.25米,边长0.55米,基座1.05米×0.85米。第一层塔身高0.65米,略有收分。塔身正面辟佛龛,券门呈长方形,门口宽44厘米,高35厘米,门口深(壁厚)22厘米,由门额、立颊及门砧组成。佛龛门额上镌刻阴线铭记和人物图像,铭文字迹因年久风化,剥落严重,难以辨认。

塔身之上为七层塔檐,檐上下雕刻正反叠涩七层,檐宽自下而上逐渐收敛,正面辟小佛龛,第一级塔身有塔铭及线刻供养人,罗汉像。塔身刻有“班若波罗密多心经”一卷及供养人、罗汉像等。塔的外轮廓呈曲线,塔刹上部残缺,直径30厘米,石雕莲花,四角突起绶花。荆王石塔制做巧妙,造形美观,是石雕建筑的优秀代表。

“该塔的造型和建筑风格与清林寺石塔基本相同,故此塔的建造年代应是唐代。荆王石塔原为两座,且造型相同,东西相对,间距约为15米,东边石塔文革中被扒毁,残为几段,散存在路边沟内,1988年被中原石刻艺术馆运回郑州保存。由于担心人为破坏和防止被盗,根据国家文物部门有关要求,该塔于1995年被运送到新郑市博物馆作为可移动文物进行保管。石塔已于1982年1月5日被定为新郑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平安介绍说。

记载颇少 历史成谜

据杜平安介绍,近年来,新郑市也多次开展文物普查,而关于荆王古塔的记载仅仅在《郑州志》和《新郑文物志》上有少量记载。目前,根据塔的造型和建筑风格,荆王石塔与清林寺石塔基本相同,故此塔的建造年代应是唐代。

“塔的功能大致可分四类:一是寺庙中的建筑,比如佛塔;二是高僧死后存放尸骨舍利,如少林寺的塔林;三就是灯塔,如泉州东西塔,石狮的姑嫂塔;四是具记念意义的,如滕王阁。该塔距离宋代名将王德用墓葬很近,后来也有可能是他的祭祀之地。但由于年代久远,目前与古塔相关的人物和历史依然是谜,只有经过专家进一步考古论证才能断定。”杜平安说。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72945 2015-07-17 00:00:00 五 荆王石塔新郑现存最早<BR/>古塔见证千年沧桑岁月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