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月14日,本报“TOP学习”刊发《别让孩子暑期安全成为“揪心的事”》一文后,引起家长和教育人士的共鸣,纷纷谈“小鬼当家”时家长的无奈心情。尽管家长不乏叮嘱,学校多有告诫,媒体也时常提醒,但暑期里孩子溺水、坠楼、触电死亡等意外事件仍频频发生。业内人士表示,家长和学校要亟待加强对孩子的独立训练,把生命教育看得比掌握知识、升学考试更重要,让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真正提升,生命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郑州晚报记者 唐善普 众人担心暑期孩子安全出现“真空” “安全事故确属意外,但如果家长能早早做到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有些事故明明可以避免。”家长康先生说,上月,他们小区曾发生过7岁多的孩子在健身器械上玩耍时,手指被夹伤的事。 “学校安全教育存在缺陷,致使学生安全意识不强。”小学老师熊佳明说,虽然绝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但效果很不理想。大多数学校只是放假前着重提醒一下,有几个学校进行实际演练过? “没有什么比孩子的生命更重要。”网名“我心依然”表示,家长应切实承担起法定监护人的职责。 @90后妈咪认为,现在的孩子,饮食起居都被父母包办,自理能力差,12岁前不适合独自在家。 多数参与讨论的人都认为,孩子的安全教育,要校、家衔接紧密,不能让学生安全管理出现“真空”。现在放假后一些孩子的行动处于无人监管状态。家长不能指望孩子自己能“安分守己”,主要是一些教育理念所致。如果大人把掌握知识、升学考试看得比生命教育都重要,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就不可能真正提升,小孩子的安全就不可能有真正保障。 要亟待加强对孩子的“独立”训练 教育心理学专家路老师认为,有很多孩子从小就没有建立起安全感,错过了很多培养安全感的关键期,譬如哺乳期、3岁之前等,成年人觉得家是舒适、安全的地方,而对于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来说,独自在家,他会处于紧张状态,恐惧感迫使他要不顾一切地走出去,寻找能给他带来安全感的人,如父母、熟人等。 针对如何在假期时间帮助孩子安全愉快地度过,路老师建议“要亟待加强对孩子的‘独立’训练”。可以尝试采用家庭、社区互助形式,由受过培训的父母轮流陪护几家的孩子共同学习、游戏、出游;青少年宫、图书馆等社会机构参与,共同营造让孩子安全、健康、快乐成长的社会环境。 ■延伸阅读 “小鬼”当家要谨防这些隐患 隐患之一:陌生拜访 提醒:有陌生人来拜访,要先和爸妈打个电话,没有得到爸妈允许,千万不能开门。 隐患之二:私自下河 提醒:不要靠近溺水事故高发区,家长要提醒孩子不能私自下河游泳。 隐患之三:家庭用电 提醒:家长要教育孩子不要玩火,小心用电,经常对燃气管线、钢瓶、电器电路检查,及时处理损坏、泄漏的电器、燃气。 隐患之四:马路嬉戏 提醒:要教育“小鬼”外出时遵守交通规则,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隐患之五:摔倒碰伤 提醒:大人要营造安全的家庭环境,比如菜刀、热水瓶等要让“小鬼”够不着,摸不到。更重要的是提前教育孩子,意外伤害发生时,冷静处理,学会自救,然后等待救援。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