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X04版:新郑播报 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郑交警
出重拳遏制夏季酒驾反弹
“李记菜刀”寻找春天的希望
阁老路钢材市场
搬迁工作顺利开展
让市民买得舒心,吃得放心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做刀30年,传至第5代
“李记菜刀”寻找春天的希望
寻求合作,
传承手工艺应得到发扬

■新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报道——

“咚咚锵锵!” 阵阵敲打声从梨河镇北三里岗村一个农家小院里不断传出,村民们告诉记者,这就是李记手工工艺菜刀“工厂”,里面的“工人”正在手工锻造菜刀。而这两位“工人”,就是48岁的李留柱和他47岁的妻子毛慧霞。

新郑播报 李显文/文 巴明星/图

做刀30年,是家族第5代传人

走进他们的小院,映入眼帘的是结满硕果的石榴树,树下是正在手工打磨刀刃的毛慧霞,两手使力正干得起劲。由于天气热,一会儿工夫,汗水布满脸颊。看到记者过来了,她笑呵呵地打招呼。

石榴树旁是李留柱的开放式菜刀“工厂”,工具虽然显得有些简陋,但个个都饱含历史、经历风霜。李留柱告诉记者:“这些工具很多都是爷爷和父亲传承下来的,风箱、砧子、火钳子、锤子、抢刀、锉子……看着陈旧但很实用。”

“我做菜刀已经30多年了,是第五代传人。最早是从曾祖父李文祥开始。为了和市面上普通菜刀区分开,凡是我们家族制做的菜刀上都打印有两个“李”字,所以也被称为‘双李菜刀’。”李留柱说。

赢得市场,靠的是质量和信誉

记者随着李留柱开始参观他的小“工厂”,小院的西面是菜刀锻造的成型“操作间”,东面一间屋是给菜刀安装刀把的“工作室”,正屋西面一间房里放着包装好可以出售的菜刀,里面书桌上放着有关李记菜刀的简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证书。

李留柱说:“李记菜刀之所以能传承这么久,靠的是质量和信誉。来的顾客但凡看到我过硬的手工艺和质量,即使100多元一把,也都愿意购买。”

在储存室里,记者看到,这些菜刀分大、中、小三个型号,刀身呈弧形鱼肚状,前薄后厚、光亮锋利,轻轻一碰,一块果皮就被削掉了。为了展现李记菜刀和市场上菜刀的不同,李留柱拿出一把市场上买的机器加工的刀,切同样的蔬菜作比较,他锻造的刀切起来轻快且不绊手,在菜板上的受力很小。但机器加工的菜刀,前后厚度相同,切的时候前后受力相同,用久了手就酸得不行。就是因为这样,很多酒店的厨师都喜欢用他做的菜刀。

流程繁复,30多道工序锻造

李留柱介绍说,他做的菜刀具有前切、中片、后剁骨、背轧肉泥、把捣蒜等多种功能,使用寿命为30到50年,是普通菜刀的三到五倍。不要担心刀刃会花,因为是夹钢的设计,刀刃很有韧劲。精良的传统锻打技艺和复杂严格的制作流程,是李记菜刀能脱颖而出传承百年的秘诀。

李留柱告诉记者,每一把刀不经过锻打、刀坯、拉条、破槽、夹钢、冷锻、淬火、抢光、截把、抛光、铆刀把等前前后后30多道工序是不成的,光是校直就要三四遍。说到底,每把菜刀不打够万把锤是不会成的。最关键的环节是淬火,淬火到不到位,是一把菜刀好与坏的关键所在。

精益求精,

采用现代技术大胆改进

为了精益求精、与时俱进,李留柱在继承父辈优良技术的同时,还大胆采用现代技术,改进淬火方法,引进碳钢与不锈钢技术,彻底攻破菜刀生锈的难题,同时实现夹钢、熟火、淬火工序单人操作完成,大大提高了制刀效率。

凭着这份手艺,夫妻俩供养了一个大学生。李留柱的大儿子正在攻读研究生,去年寒假回家帮助设计了菜刀的外包装。

寻求合作,

传承手工艺应得到发扬

2008年,李记菜刀被郑州市政府公布为郑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0年3月,李留柱的伯父和父亲也由此获得“郑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李留柱在今年3月获“郑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市场虽然不错,但传统家庭作坊式手工菜刀制作模式也存在弊端。由于整个制作过程绝大部分都要手工完成,劳动量大,劳动强度高,工序多而复杂,技术要求严格,手工效率低,经济效益就上不去,如果想扩大生产规模,就需要改良和推广技术来提高效益。他希望能有人给予合作支持,传承手工艺制作的菜刀得到流传和发扬。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76205 2015-07-31 00:00:00 五 “李记菜刀”寻找春天的希望KeywordPh寻求合作,
传承手工艺应得到发扬
做刀30年,传至第5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