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一个人想要做英雄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自己的一己悲欢都算不上什么,他要为一个更伟大的目标愿意去牺牲,去付出。 我们共同用书香滋养心灵,唤起中原大地的英雄梦想,让英雄梦想长在孩子的心里、飞扬在中原大地上。 于丹: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同时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进行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的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于丹<论语>感悟》《于丹 趣品人生》《于丹 重温最美古诗词》《人间有味是清欢》及《于丹 字解人生》《有梦不觉人生寒》,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600余万册,多次再版,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仅外文版销量近40万册。 8月1日下午,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应邀来到郑州,为上千名读者进行了一场《读书与读心》的专题讲座。于丹的到来使得讲座大厅内座无虚席,不少没有座位的听众还站到道路两侧,从头至尾听完了讲座,有的还边听边记起了笔记。对于丹精彩的讲座,大家情不自禁地报以阵阵热烈的掌声。 正值建军节,于丹说:“当一个人想要做英雄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自己的一己悲欢都算不上什么,他要为一个更伟大的目标愿意去牺牲,去付出。我想在建军节这一天,我们共同用书香滋养心灵,唤起中原大地的英雄梦想,让英雄梦想长在孩子的心里、飞扬在中原大地上。” 郑州报业集团记者 左丽慧 整理 李 焱 图 我一直特别喜欢河南 其实我一直特别喜欢河南,河南是我来得特别多的地方。河南人很幸运,哪怕回去翻翻《说文解字》,也能明白中国人观念的由来。 很高兴又一次看到郑州的朋友们,其实在郑州说文化、讲读书都不是最大的主题,而应该是到这儿来,在这一块热土上,静静地感受一下中原文明是如何发生的,我们民族文化的血缘从这里开启了什么样的文化基因。我老想在这个地方,接一接这块热土上的地气,感受一下人心还能接近“大道”吗? 在郑州,生活在这里的人有一种幸运,就是在山高水长这样一个历史的渊源之中,每一个人只要肯用心,都能够触摸到一点什么样的道义。今天我们要说的是读书,可以说今天的出版物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繁盛,但是我们真的能够读懂心吗? 阅读让内心有真正的安宁 在西方人观念判断中,属于思想、走脑子的事情,中国人(却)都是习惯于走心的。 “思想”的“思”上面是“田”,像婴儿头脑的囟门一样,它是指脑子,下面是一个“心”字,有头脑的理性、有心情的情感,大脑加心灵就叫做“思”;心相为“想”,心上浮出来的“相”才能让你真正的想念,心心念念,我们都有这个心在。心的力量有多大?我们说读书养好这颗心。人读书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读书不只是为了增长知识、获得文凭,更应该是为了自己内心有真正的安宁。 我今天上午在中原图书大厦,一进去就很感动,大厦的地就是冰凉的水泥地,但是每一栏的书架中间都满满地坐着人。从十几岁的孩子到50多岁的中年人,他们就那么坐在地上,背靠书架,专心地一本一本地读书。那个场景让我很暖心。河南不仅有立交桥、高楼大厦,不仅有经济指标蒸蒸日上,还有人愿意静下来拿出时间,坐在书城的水泥地上看书。这是我今天看见的最生动的读书场景,它比任何一个图书馆、一个大学都要更生动,因为他不为文凭,他没有外在功利的要求,他就是读书。我们不要光说这个世道多么喧嚣、让我们痛心疾首,我们能看见的希望其实不靠外在的制度、不靠别人的道理,靠的是我们自己在这一刻,心里面有信念吗,我们真的愿意读书吗? 我们在遇到选择的时候,也许你不拔刀杀人,但当股市有人投进去马上获了两三倍的利,你会不会把身家性命都倒进去呢?进去后,在股市大跌的时候,你的心会不会乱?你刚刚入职的时候,意气风发,想着要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但是当你遇到竞争的时候,遇到角逐诽谤、上司批评的时候,遇到项目完不成的时候,你会自暴自弃,那个时候觉得自己乱了吗?所有这一切我想说,作为一个普通的民众,我们可以向读书要一点定力。 读书第一要义是明辨是非 中国人为什么读书?《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一个人读书是为了明德,让每一个人有生命成长自新的能力。我总想跟年轻人说,成长比成功重要得多,成功是一个外在的评价标准,成长是自己内心的能力;成功只是阶段性的,而成长是一生的。 《大学》讲的第三个境界叫“止于至善”,读书是为了让心里面有定力,第一要义是明辨是非。 孟子说“人有四端,犹如有四体”。四端叫做仁、义、礼、智,“恻隐之心,人之端也”: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看见别人受罪,不能幸灾乐祸,也不能漠视不管,这个恻隐之心就是仁爱的开端。“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一个人内心知道什么是厌恶的,知道羞耻,那就是一种勇敢。“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人跟人之间都有一个辞让,这就是礼貌礼仪的开端,不要动不动就贬低别人,而自己可以不计手段。最后一端是“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们在网上能查到高精尖的知识,能够有任何的专业技巧,但这一切叫知识,不是智慧。真正的智慧是从明辨是非开始。读书是为了读心,它从明辨是非开始、超乎功利。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一个人如果只想进步,那么人生需要有一个方向就够了,就是前方,他需要不断地向前走,再向前走,心无旁骛,他也许就能成功了,但是如果一个人还想看见世间风景,他就得同时向两边看,学习看两侧,你的生命就变得活色生香有情趣了,但如果一个人想增长智慧,他就要停下脚步回头看。人其实是在回望历史,肯静下来的那一瞬间增长智慧的。我们今天是往前走的太多,回头望的太少,所以人在急功近利的时候老是觉得乱了,我们心里面底气不足,为什么呢? 我总说,河南人真的从老子、庄子那里面去找答案,就能找到不少。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也就是说总踮着脚尖的人是站不稳的,总跨大步是走不快的,人要接地气,那就要踏踏实实在每一步上有自己一个判断的标准。 读书给你一种判断 我们读的书要给自己什么样的见识?老子告诉你一个道理:“甚爱比大费,多藏必厚亡。”河南有很多玩文物的,但是人特别爱什么东西就在这件事情上耗费得最多,耗你时间、耗你钱财,有时候耗你性命。人越爱什么,什么就是你生命的软肋,人生不可以没有爱,但是这个爱一旦泛滥的话,它就成了灾。所以,爱器物,爱孩子,爱什么都是这样的,一旦过度就成了灾。 读书为什么有用呢?它涵养人一份清明理性,一方面它唤醒人的爱,另一方面它不让人泛滥成灾。这个世界上我们常常问,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其实有时候是看你做到什么程度。就像人吃饭,不吃饭人们就饿死了,但是吃出毛病的还少吗?这个分寸到底怎么掌握?读一读中国人的古书,“多藏必厚亡”,用老百姓的话说,谁收的越多,谁丢的越惨。河南人知道文物是什么价值,文物就是从历史而来,属于众生的。你放在河南省博物馆,大家都能看见,大家觉得这是一份向历史的致敬,但都放在你家,你家不是博物馆,一个人有时候道德配不上权位,那叫德不配位,最后会丢,一个人要把太多属于人类共同财富全弄到自己家里面的时候,也会物极必反,这就叫多藏必厚亡。 这两句话,老子说了一句劝告,他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一个人往前走,要在世界上获得,要有进取,能知足就不自取其辱,能走着走着知道有所止境,那就不会消歇,一个人要想天长地久,安稳地在世界上运行,就要知道有知足之乐,有知止之心,所以心是什么?心是个标准,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都别在世界上以赌徒的心态往前平移。 其实你说中国古典文化深奥、晦涩吗?只要你愿意去懂的时候,其实它是能跟你结个缘分的。所以我要说,读书第一读的是是非之心,读出个明辨来,有了这个心,你就可以从书里面再去广见闻。 读书救赎俗世里的苦难 很多家长都问我,给我孩子开个书单吧,你说他得读什么书?要我说,书单不重要,关键是你们家怎么读书?也就是说,真爱读书的人得全家人一块念着书,一块聊着,你觉得跟古人灵魂飞扬都混在一起,你就跟他们活在一处了。人能够活在一起的时候,其实你的心就能从书里面得到很多很多的滋养。 我在图书大厦三希堂看到里面排着四库全书,当时我随手翻苏东坡的时候,还有朋友问我,你为什么喜欢苏东坡呢?我说苏东坡“通透”。 苏东坡这一辈子其实蛮倒霉的。论诗词,他是苏辛豪放词派的开拓者;论书法,苏黄米蔡,他位列宋四家之一;论当时的改革,他在司马光的阵营里面又能够理解王安石的新法,他是一个真正家国一体的士大夫;而论宗教哲学,他是把儒道释打通,贯穿于心的一个智者。这个人在今天看,他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而读书救赎了他在俗世里的苦难。 读书有时候好与坏,在人得志的时候看不出来,要看他失意的时候。所以一个人的品质不看他得志的时候,看他最潦倒的时候,他把日子过成什么样子?就是客观的物境不管怎么样,我用我的心把它给转了。虽然在这儿吃不上东坡肉,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什么样的心灵可以如此倜傥通透?不管活得多么艰难,一个人的骄傲是无法摧垮的。 苏东坡在那个时候收到老师寄给他的新词,他写“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上半篇就是他在想象,老师在平山堂上又为我写了这个新词,就算我此身流落在外,但是那时风景,那时书卷都存在人心之中,有这一切涵养着,看看我能不能有更为舒朗辽阔的一番真气象。他在下半篇写道,“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就是中国人应该有的样子,一个人无非是在静着和动着的两种时刻,如果一个人静,静得含一点天地浩然之气,没有嘀嘀咕咕,眉目可以舒朗轩昂,而一个人动起来的时候,乘风千里,快意人生,绝不拖泥带水,这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是多好的中国人的写照。 人要有点英雄气概 人是要有点英雄气概的。八一建军节,我们应该说一些英雄。当一个人想要做英雄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自己的一己悲欢都算不上什么,他要为一个更伟大的目标愿意去牺牲,去付出。人都有失落的时候,读进肚子里的学问和长在脑子里的信念,是别人夺不走的东西。 苏东坡这样的人,他穿越这个浊世,尽管他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时候,但是他的心是博大的,是可以穿越风雨的。 其实寂寞寥落就一定意味着软弱吗?我们回到老子的说法,“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这个东西就叫做“道”,看看天地大道,浑然天成,它有三个特点,第一就是寂兮寥兮,大道是寂寞的,是寥落的,第二是独立而不改,他不因为寂寥而显得软弱或同流合污,他一定有自我的坚持,有独立的操守,第三是它不因为独立而冲撞别人,愤世嫉俗,它饱含柔软谦恭、周行而不殆的,周而复始的运行,永不停息。这三个特点,既是大道,也是人心。 读书是一种寂寞的状态,一定是不喧嚣的。如果连有品质的寂寞都没有了,我们还能获得有品质的热闹吗?那就更远了。所以今天这个时代更喧嚣,如果能在书里面给自己一点定力,那么由定而生慧,我们就有了秩序感,我们就不说乱了。 人今天很多的乱其实都来自于心里面一团乱麻,乱乱糟糟,怎么才能够梳理得清楚呢?多一点古人的灵魂陪伴,人有了知识以后,是用来改变世界的,要用行动让这个不让人满意的世界,因为有自己的存在,变得更好一点,中国的文人一直都是有信念、有行动力的知识分子。 读书救赎生命 读书是用来救赎生命,先救了自我,才有可能救人,才有可能改变社会,所以读书十分重要,读出一颗是非之心,把这个作为每一家的家风家规传承下去,让一个人在寂寞的时候,父母不能陪,钱财不能陪,权利不能陪,爱妻不能陪,当整个世界背叛你的时候,你起码腹有诗书气自华,脑子里的信念、肚子里的学问,只有这样,是一辈子没有任何人可以剥夺的。它也应该是我们的家风,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价值默契。 阅读有两种方式,一种叫做学习方式,一种叫做生活方式。我们人人阅读都是从学习方式开始的,也就是说为知识叫学习方式,然后我们要达到为成长而读,那叫生活方式。开卷有益,读出自己的一种欢畅来,读的是一份生命的成长。 家里头最重要的是什么?家里面最重要的是交流,家庭最好成长的润滑剂就是全家人爱念书,如果读一本新书,哪怕父母和孩子因为观点能争个不亦乐乎,还能再去找别的书搬来作证据,那对你们家来讲,这都是一场奢华的读书会。所以我说,中国人要想心不乱,有定力,有未来,其实还是从家庭开始,读几本哪怕浅显的、眼前的书,也能够读出大道理。 任何一个时代,人生都是有苦恼的,但人生被苦恼困顿,往往是因为我们站的还不够高,你还没有那么多沉默睿智的灵魂跟你在一起。如果你看见历史,今天的一切都在历史上出现过,就算是遇到一些事情,古圣先贤陪着你。 读书走心,就是当这些朋友都能像我们这样坐在一起,我们互相陪伴,去走艰难人生,去应对复杂的事项,去有生命的定力,有自己生命的救赎,这个时候读书就叫读到心里了。读一本书本来是用来养心的。 我出了本新书名叫《有梦不觉人生寒》,这也是来自于一句古诗。我喜欢一句诗说,“无迹方知流光逝,有梦不觉人生寒”,人生里面确实有很多寒冷的时光,但是我们起码还有自己的梦想,还有对于知识、对于人性起码的信赖,还能够知道自己的存在,是为了让别人对人性多一分相信。 罗曼·罗兰说过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真相之后,仍然热爱它。看不清真相的热爱,是少年懵懂无知;看清了真相就逃避,就怯懦、骂骂咧咧,那也是懦夫。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热爱它,并且有力量让生活变得好一点,谁就是不折不扣的英雄。 中国人说,天时地利人和,让我们以书香的名义来祝福我们这片土地,能有更多爱书的人,用书香滋养英雄梦想。河南这个地方,不仅仅给我们民族一个辉煌的历史,它还应该在2015年再出现更多的传奇,留给未来!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