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7版:中牟播报 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雁鸣古镇话东漳 八十三姓共一村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雁鸣古镇话东漳 八十三姓共一村
——中牟县雁鸣湖镇东漳村三定其名
孔子回车庙碑

中牟县雁鸣湖镇东漳村原名东张村,成村于清朝初期。清康熙年间《中牟县志》载,“东张、县北三十五里”附近村有时家庄、大韩家庄,清嘉庆年间,中河下汛在东漳置官署衙门。时任治河官员因张字左边的“弓”字旁上下开口,有黄河多处开口之嫌,故让用水封其口,变张为涨,易名东涨村。

咸丰年间,时任治河官员认为“涨”,涨水也,况有常年涨水之嫌,对治河也不吉利,遂指示再改村名。河督行台衙门根据《山海经·水经注》中的“漳水出焉,东流注入河”的一句古语,取“东漳”二字,定其村名至今。

《河南省中牟县地名志》记载:东漳位于中牟县城北17.5公里处,北靠黄河大堤,南濒运粮河。清初原名东张庄,咸丰年间筑寨,名永固寨,黄河中牟下汛衙署及中河厅驻此。同治九年(1870年),治河官吏以“张”字对治河不详,更今名。

记者 张朝晖 中牟播报 谢鹏飞

通讯员 王恒超 文/图

古今名镇 话说村史五百年

东漳村为中牟县第一大村,多年来居住着回汉两个民族。村上闫、校、刘、杨、万、韩、冉、朱、王为大姓,其他姓氏是:李张陈周黄赵,吴孙徐郭马高,何宋谢任唐曹,冯董吕许程姚,田蔡杜蒋丁毛,贾金钱邱雷谭,崔孟白贺武安,常伊齐霍翟樊,辛申尚岳尤晏,祁诸甄国边都,娄古沙薄禹堵,和时石鲁赫苏梁柳,总共83个姓氏。

进入清朝以后,东漳逐渐发展成了大村。特别是进入清朝中期,行台衙门(出征时军队驻扎地设立的临时性机构)在东漳设立“开归陈许道”(康熙五年即1666年)置开归道,驻开封府,领开封府、归德府、河南府)同知衙门(副省级官员设立的治河衙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黄河下汛中河厅衙门。

东漳瓜豆 声名远播是贡品

东漳瓜豆是享誉数百年远近闻名的中牟县地方特产。据《中牟县志》记载: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自陕西返京,道经中牟,东漳瓜豆作为地方名菜,被中牟知县献给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食用,因其滋味极佳,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询其左右,知是东漳瓜豆,遂封其为贡品。东漳瓜豆自此声名远播。

据今年85岁的杜秀蓉老人介绍,制作东漳瓜豆,首先要选用上好的黄豆,洗干净,煮熟捞出后沥干水。待黄豆温度在20℃~30℃时,拌上白面,在案板上平铺1cm厚度。若温度不高可盖上一层纸,置于屋内,高温晾晒,不能见风,四五天后黄豆可生出绿霉或白霉,绿霉最佳。然后,再将黄豆用簸箕簸一下,用手搓掉绿霉。把黄豆放入盆中(一斤黄豆需加入三两半食盐),再将西瓜红瓤揉碎撒入其中(拣出西瓜子),还可根据个人口味放入杏仁、花生、鹿角菜等,然后调拌均匀,用细布蒙上,置于户外高温下暴晒,一般4天左右,“瓜豆”既可制成。在晒制期间需连续晴天高温,不能遭受雨水淋湿,防止生虫。所以当地百姓都要预先了解天气情况。正宗“瓜豆”颜色褐红,豆香浓郁,味道鲜美,倘若将辣椒切丝、大葱切段与瓜豆一道翻炒,其味更佳。

打墙筑寨 保境安民防匪患

咸丰年间,为防范盗匪,中河通判(水务官)徐思穆倡筑东漳寨。当时由东漳首户武举万恒昌出巨资,并亲自负责指挥建起了东漳寨(永固寨),人们称万恒昌为寨主。。

东漳寨周长700余丈,寨高墙阔,外有护城河。南门西门为小门,北门东门为大门。两扇大铁门,门洞上边建有两间城楼。寨东南角的寨墙上建有六角形的3层魁星楼。站在魁星楼上向北极目,可见千里黄河,滔滔不尽,气势磅礴,东归大海;向南远眺,白云悠悠,天高地阔,万顷绿洲,村烟袅袅。遗憾楼寨早毁,只留在记忆中(1957年寨墙、寨门、魁星楼等建筑都被拆除)。

清同治年间印制的地图上始有东漳二字。

1958年,因抗旱打井用砖,拆了寨墙,四门也被拆毁。

东漳驾会 商贾云集三六九

新中国成立前,东漳群众组织多,为方便村人办白事,成立有东漳驾会,会长刘洪尊、校秉正。南北头还办有两班玩会,逢大型节日,两班玩会对着演。龙王庙前每半月一场戏,这是专为河神唱的,一年24台戏。另外,东门外建有戏楼,也不断请外地戏班演唱,因村中唱戏勤,故有东漳唱戏不叫客之说。后几办戏曲班,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才停办。2006年成立了村老年人协会和盘鼓队。2009年又成立了东漳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马斯昂教育基金会”等公益群众组织。

东漳集市早在清咸丰年间就有了,当时不显单双日。后东漳集贸市场几起几落。改革开放后,集市越来越繁荣昌盛,如今集日为三、六、九,每月9个集日。东漳集是方圆几十里最大的集市。

据中牟县志载,东漳在清朝咸丰年间已设集,特别是从东漳寨建立以后,集市更为繁茂。东漳集市的兴盛有两大因素:一是由于东漳日益扩大和对周围村庄的影响,加之中河厅在此;二是黄河时常开口,南边的村庄集镇多被冲瘀淹没,如万胜、杏街两大集镇被冲淤后,原钱庄、粮行、商户多迁至东漳,为东漳集的扩大注入了活力。

孔子回车 悲天悯人逝如斯

据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孔子回车庙发起人雷雨先生介绍,孔子在卫国时,晋国大夫赵鞅(赵简子)派信使邀请孔子去晋国辅佐君王,孔子从卫国前往晋国,途经中牟北30里处南沿村(今东漳村)准备过黄河时,听到赵简子要攻打中牟,又听说赵简子杀害晋国贤明而有作为的大夫窦鸣犊和舜华,孔子感叹:赵简子忘恩负义。遂对着黄河感慨:风景虽然非常美丽,但我不能过河,这是命中注定啊。在一个掩体处休息后向东返回卫国。故此中牟北南沿村为孔子回车处。

另一种说法是,孔子师徒众人周游列国,讲学传道。一天他们途经中牟县北30里处南沿村,村路中间有个七八岁的顽童正在玩泥巴,子贡就喊,小孩让开路。小孩站起理直气壮地说:“慢着,这是一座城,只有车绕城,哪有城给车让路之理。”孔子听出此童子出言不凡,下车躬身施礼问其姓名和缘由,童子说:“我名项橐。你若答对我三个问题,便可以过去,否则就要调头回去。”孔子点头答应。项橐一问:“松柏为什么四季常青?”孔子答道:“木质坚实也。”项橐说:“竹子心空怎么也四季常青?”孔子无言。项橐又问:“你的眼睫毛有多少根?”孔子说:“看不着。”项橐用手拨拉一下自己的头发说:“这你看得见是多少?”孔子仍答不上来。项橐三问:“鹅为什么叫得那么响亮?”孔子说:“项长。”项橐说:“蛤蟆的脖子短为什么也叫得那么响亮?”3个问题后,孔子说:“项橐,神童也,仲尼之师。”于是命子贡调头回车。后人在此建起孔子回车庙,后因黄河决口,回车庙被大水冲走而荡然无存。孔子回车庙历经明、清几次重修,民国十三年(1924年)县长宋雨林又捐资号令乡绅募款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孔庙改为东漳小学,后改为东漳中学。70年代,孔庙被全部拆毁,改建为教学楼。现为厨房的墙壁上看到一通石碑,上刻有“孔子回车处”字样,该碑宽二尺有余,高四尺。现在中牟县文化馆保存有重修“孔子回车处”石碑一通,是乾隆元年(1736年)魏士健重修的,字迹模糊,很难辨认。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77760 2015-08-06 00:00:00 四 雁鸣古镇话东漳 八十三姓共一村KeywordPh——中牟县雁鸣湖镇东漳村三定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