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X07版:新郑播报 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甘露:美对演员来说是块“敲门砖”
新郑瓜果蔬菜
有了“洋管家”
■消费快递
耿氏制香老技艺 千年传承留余香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地有千顷,不如姓耿”
耿氏制香老技艺 千年传承留余香
耿发旺展示他制作的“中华盘龙香”

新郑市龙王乡耿坡村是远近闻名的制香村,据传,村里有着上千年的制香历史。如今,耿坡村就有一位耿氏制香技艺的实践者和推广者——耿发旺,他所继承研制的耿氏香被广泛使用在各大祭祀仪式和众多寺庙之中,少林寺、鲁山大佛等地也常年使用。耿氏制香技艺也被评为郑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郑播报 巴明星 文/图

追溯 制香手艺传承近千年

新郑耿氏香制作技艺,系新郑市龙王乡耿坡村耿氏家族世传技艺。据耿氏家族相传,已有1000多年的传承历史。根据该村现存的古香坊、老香印和耿氏族谱等遗址遗物鉴定推算,明末清初时期耿氏香产业就已是兴盛期。据健在的90多岁的老艺人耿清月讲,他记事时,耿坡村100余户人家就有98家香坊,生意相当兴隆,当时在新郑市周边地区早有“地有千顷,不如姓耿”之俗语流传。

不幸的是在上世纪60年代“破四旧”时,村里的制香业被当作封建迷信予以清除,制香器皿、香灶香炉都被扔进垃圾坑里焚烧埋掉,那场大火足足烧了7天7夜。从此,村里再也没有了香火缭绕。

执着 放弃工作重拾祖辈手艺

8月4日,记者来到耿坡村,见到了67岁的耿发旺老人。说起制香往事,耿发旺说:“那时候年轻气盛,在村里放言说自己一定要把耿氏制香传承下去,当时在供销社上班,制香也是个体力活儿,很多老年人认为我瞎吹,说‘你出啥洋相哩,瞧你那文绉绉的样儿,你还会制香?’”

面对村民的嘲笑,耿发旺发誓一定要让耿氏制香传承下去,为此他还放弃了供销社的稳定工作,遍览名刹古寺,研究香火的性能功效,全身心扑在制香的开发研制上。本来,他家曾是全村首屈一指的富裕户,可自从投资制香业后,存款很快花光。老伴哭了:“家里的收入都被你拿去挥霍了,3个孩子的学费都得借,今后可咋办啊?”村里人也认为他是“神经病”,给他起了个外号“耿直”。

获誉 耿氏制香名声在外

而让他命运出现转机的,则是2003年10月新郑举办的世界客属第18届恳亲大会。被寓意“一脉传承、同根同源”的九尺九寸长高香和他发明制作的高5米、重10余斤、共计98圈的塔形“中华盘龙香”亮相恳亲大会,赢得一片赞叹。同年11月,他的“耿氏发旺香”外观设计申请了专利。

2004年4月,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耿氏发旺香”得到各界赞扬。

2008年9月9日中原大佛落成时,一根2丈零8尺长、2008斤的高香,被誉为“世界和平第一香”。2011年,新郑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给老人以灵感,经过一年多研制,2012年3月,一炷重达2012公斤、长达两丈一尺二寸、36厘米粗、连基座高10余米、象征祖根文化的龙香终于制成。

期盼 耿氏制香永久传承

从耿发旺祖上算起,制香这门手艺已传承近千年,到他是第十三代。眼下耿发旺大胆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六大类20多个品种,让耿氏香不再只是祭祀用品,更具驱虫保健等功效。

“现在年轻人没人愿意干这样的活儿,真担心这门传统技艺会失传。”谈到耿氏制香技艺耿发旺表示担忧,他期盼这门传统技艺能被更多的人理解和传承。

不过令老人欣慰的是,耿氏香制作技艺已被认定为郑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己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耿发旺称,保护耿氏香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是他一生唯一孜孜追求的一件大事儿。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79469 2015-08-14 00:00:00 五 耿氏制香老技艺 千年传承留余香KeywordPh“地有千顷,不如姓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