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E08版:二七播报 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范军:童年的回忆,大多留在二七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小时候家离二七塔50米,常和小伙伴在二七广场嬉戏
范军:童年的回忆,大多留在二七
从曲艺到相声再到话剧,“河南范儿”是品牌也是责任

他,是“豫”文化的传播者、豫剧大师常香玉唯一男弟子,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主席、河南省歌舞演艺集团董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得主、国家文化部全国相声大赛金狮奖得主……

他,是新时期的河南曲艺领军人物。从艺20年来,《梨园春》、《曲苑杂坛》等节目上均留下了他熟悉的身影,在中央电视台《谢天谢地你来了》中,他以机智的反应、独特的河南式幽默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今,进入不惑之年的他,仍然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突破、创新,一部部经典的艺术作品丰富着他的舞台形象。

他,就是著名笑星范军。虽早已家喻户晓,但没有丝毫架子,他很接地气儿,喜欢别人像邻居一样叫他“军儿”。

他说他生在河南,根在中原,是中原大地的这片热土把他养育,是中原文化的这份厚重把他滋养。他说他有一首歌,最能表达他的感恩之情:“我是河南娃,长在黄河边,父老乡亲疼爱我,才有我今天。我是咱河南的孩儿,根在嵩岳山,父老乡亲养育我,才有军儿今天。心中有个小心愿,愿把歌声化为笑声,洒满大中原。”这就是他的心声。

8月13日上午,他像邻家大哥聊天般,向记者讲述他儿时的记忆,对二七塔和孕育滋养他的这片土地的热爱。

记者 范光华 见习记者 宋文雅

图片由范军提供

【回忆往昔】

根在二七,出生时家离二七塔50米

70后的范军,是地地道道的郑州人。

他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父亲从外地来这里上学、工作,从此在郑州扎下了根。父亲曾是二七区文教干事,后来从医,在二七区德化街工农兵医院当书记。“我家离二七纪念塔50米远,就在德化街、二七塔、西大街的交叉口,一栋二层小楼。这个小楼的一层是艳芳照相馆,很多老郑州人都非常熟悉,我就出生在二楼的小阁楼里。”

那个时候,父亲喜欢养花,二层的天台种满各种花花草草,仙人掌、君子兰、栀子花、茉莉花……“每天晚上闻着幽幽花香入眠,早上伴着二七纪念塔上东方红乐曲的钟声醒来。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有很多和二七纪念塔相关的故事。”范军说起小时候,增加了手势,一贯的笑容也多了份童真。

因为当时的高层建筑还不多,在范家楼上,每天都能听到各种叫卖的声音,卖烧鸡的、卖五香花生米的、卖羊头肉的。站在天台上,能清楚地看到郑州老字号合记烩面。

“当时的很多老字号都在百年德化街上,亨得利修表店、妇女儿童商店、葛记焖饼、蔡记蒸饺、刘胡兰副食品商店等等。那时候的蔡记蒸饺笼屉下垫的是松枝,有一股清香,能吃上一顿别提有多高兴了。”追忆童年,范军的脸上流露出幸福的表情。

烂漫童年,和老爸去二七纪念堂看电影

上世纪70年代初,二七广场虽不似现在繁华,但也不乏小贩的叫卖声、车辆的轰鸣声、孩子的嬉闹声。

每到盛夏时节,周边居民就会带着蒲扇、凉席、毛毯,在二七塔前的松柏树、合欢树下纳凉休息,孩子们也不例外,玩够了,就伴着二七塔的钟声、车辆的轰鸣声甜甜地睡去。

在这群小孩儿中,有一位小男孩儿能说会道、聪明伶俐,深得街坊邻居们的喜爱。

“当时二七塔已经是郑州有名的景点了,不少外国人来郑州都要在此合影留念。”范军笑着说,小时候因为嘴儿甜、特别可爱,一个来照相的老外还送给他一个稀罕的小礼物——拉丝儿的打火机。

他还记得,那个时候,摄影师脖子里挂着的,还是老式海鸥胶卷相机。爸爸的朋友开着“偏三”带着他在二七塔前照相,在当时是相当风光的事儿,用老郑州的话说,就是“特牙”。

上世纪70年代末,古装戏刚开放,戏曲电影《白蛇传》上映时,郑州电影院里人头攒动。记忆中接触的第一部外国电影叫《桥》,就是和爸爸在二七纪念堂看的。

如今,这个小男孩已成为了“豫”文化的传播者、“河南的名片”。他心中那颗艺术的种子,在幼时已经萌芽,并在这片土地上得到滋养。

艺术人生,源于“胎教”和老艺术家熏陶

范军是家里的幼子,上有四个姐姐,很受宠爱。他笑说:“我身上的艺术基因,要归功于母亲的胎教,还在妈妈肚子里时,我就和她一块儿登台演出了。”

母亲怀他时已经40多岁,当时在郑州百货大楼上班,是郑州市第一代营业员,而且母亲喜欢文艺,能歌善舞,也是河南省财贸文工团的文艺骨干。

当年著名的省人民剧院,是省会郑州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就在他家附近。上世纪70年代,物资还比较匮乏,老艺术家们演出时,只能喝糖水、吃点心沫儿补充体力、增加抵抗力。母亲有艺术情结,只要看到有演员来买东西,就给人家多加二两白糖,有好的点心沫儿赶紧给演员留着。

谈及母亲,范军语气中多的是钦佩之情。“一来二去,将心比心,我们家就和老艺术家们成了朋友,每次剧团有演出就会给我们送票,母亲也会打几个荷包蛋给演员送去,有时候还在家里做饭款待他们。”

地位优势,二七是郑州的缩影

10岁以后,随着爸爸工作的调动,范军生活的轨迹转到了西郊,但童年的美好记忆,永远珍藏在心底。

随着城市进程的发展,现在的二七塔不仅仅是旅游名片,也是城市商业的中心,虽然早已找不到记忆中的模样,但范军还是对此满怀深情。

“二七区有它典型的特色,既有光荣传统的一面,又有现代发展的一面,郑州是河南的缩影,二七则是郑州的缩影,在中原记忆中有它特殊的一笔。”

二七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革命历史事件命名的城区,百年德化的商业传承不应该被遗忘。作为文艺工作者,范军希望二七区发挥独特的爱国主义传统优势和商业精神:“可以寻找百年德化的叫卖声,重建工人艺术,恢复老郑州的记忆。”

【畅想未来】

带着相声

到德国参加中国文化周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范军刚忙完“中部六省曲艺大赛”,又投入到“中国文化周”德国演出站的紧张准备工作中,8月中旬,范军将带着相声在柏林、慕尼黑等地演出。

以笑星成名的范军,如今依然在舞台上努力拓展着自己的表演风格,由他主演的原创方言话剧《老汤》让观众认识了另一个范军——罗小船的坚守和执着,也正如范军自己对艺术表演热烈的渴望和执着的追求。

“卖东卖西,有本管着;做人做事,有心管着;行善行恶,有天管着;天生二目,日出月落;诚实守信,千金一诺;如有违背,天降大祸。”《老汤》的这句经典台词,被范军认为是全剧的核心,它以轻喜剧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向观众传达了河南人特有的幽默和诚实守信的美德。

2014年,《老汤》开启了北上巡演之路,从邯郸大剧院到北京国家大剧院,再到北大的百年讲堂,转战保定直隶大剧院,最后在石家庄人民会堂完美收官。总行程1500公里,实现了一次大规模的中原文化传播之旅,让观众通过《老汤》充分地认识河南人的品质。

河南范儿 要打造方言三部曲

“如今,《老汤》这部戏已演出60余场。荣获河南省委宣传部中原人文精神精品工程,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河南省第十三届戏剧大赛河南文华大奖金奖第一名,并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在第八届中国曲艺节上,《老汤》作为曲艺节唯一剧目精彩亮相,还要参加今年10月在苏州举办的中国戏曲节。我们曲艺人能做这样一部话剧,还能得到这么多认可,我非常欣慰,这是对我们的鼓励,也是对我们的鞭策。下一部方言话剧《老街》的剧本已创作完成,第三部方言话剧定名为《老家》,这是我艺术生涯的三部曲,也可以说是讲述河南人大仁大义的三部史书。”回顾《老汤》,谈起艺术,范军心里尽是感激,更是充满自豪。

现在,《老汤》成功了,范军在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但他对自己的期望远不止这些,他给自己定了个十年计划,十年之内,打造好这方言三部曲,让更多的观众通过他的戏,认识河南,喜欢中原,为“豫”文化的传播做出自己的努力,感恩这些百姓和这方土地对他的养育和滋养。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80723 2015-08-20 00:00:00 四 范军:童年的回忆,大多留在二七KeywordPh从曲艺到相声再到话剧,“河南范儿”是品牌也是责任小时候家离二七塔50米,常和小伙伴在二七广场嬉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