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商城遗址 承载商都光荣与梦想 核心提示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记忆。 一座城市,也有一座城市的记忆。 我们生活在郑州,成长在郑州,或学习或工作在郑州。这里有我们或深厚或久远或尘封或新鲜的记忆。这记忆,记录着久远厚重的过去,承续着发展变化的现在,也连通着充满希望的未来。 生于斯长于斯,学习工作于斯,我们对这座城市的亘古与前世了解几何?是否知道这座城市在华夏文明传承中的地位和贡献,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5000年的黄帝文化、3600年的商都文化抑或更远?是否熟悉那些穿越时空的“郑州记忆”, 是否知道“中国”一词源于这里?是否憧憬过这座城市的未来和前方? 为了唤醒我们与这座城市的情感记忆,增进我们对这座城市的了解,郑州报业集团旗下的《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中原网、中原手机报和所属媒体官博、微信及全媒体集群,发起“‘郑之中’——我的城市记忆”大型征集活动,征集记录、见证郑州发展变迁,记录、见证“我”与郑州渊源故事、情感记忆,这记忆,或许连着一直珍藏的物件宝器,或许是定格某个瞬间的一张图片……在郑州,在与郑州有关的文字、图片和实物中,我们记住历史,留住乡愁,把握现在,望见未来…… 郑州报业集团记者 王思俊 通讯员 康昊增 谷一 商城遗址是这样被发掘的 “一个小学教师的偶然揭秘,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发现,让沉睡3600年的商城遗址拂去了神秘面纱。”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研究生、在管城区文物局工作的郑晓旭,向记者讲述商城遗址被发现的细节。 上个世纪50年代,管城区南学街小学教师、原河南古迹研究会会员韩维周,在郑州市城南二里岗一带的施工现场,意外发现了一些陶片和磨制石器,经过鉴定属于商代文化遗存,由此拉开了郑州商代遗址发现、发掘、研究的序幕。此后,在以河南省著名考古学家安金槐为代表的考古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下,最终确认郑州商城是一座拥有三重城垣、规模浩大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陆续发现的3座青铜器窖藏坑,出土了杜岭1号方鼎、杜岭2号方鼎等众多青铜礼器。如今,杜岭1号方鼎和杜岭2号方鼎分别被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收藏。 郑州商城遗址布局,体现“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中国古城址的城郭之制,“外圆内方”的建造理念契合古人“天圆地方”观念。郑州商城建都,历经3600年,揭开了商代早期历史新篇章。众多重大考古发现,让专家围绕郑州商代遗址展开了持久讨论,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讨论与研究后,“亳都说”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2004年11月1日~5日,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在郑州召开,专家们认为,郑州商城作为商代早期建立的一座都城,迄今已有3600年历史,建筑规模之大、规划布局之严整、文化内涵之丰富,堪称当时世界之最,一致赞同古都郑州与西安、北京、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安阳七大古都一起并称“中国八大古都”。 打造世界商都文化创意旅游示范区 在这片热土上,还相继演绎姬鲜封管、列子御风、李商隐登夕阳楼、苏轼别弟等精彩故事。 如今,商城遗址公园内,银杏树、七叶树、海棠树及各色花树灌丛相映成趣,绿意盎然,成为人们休闲、乘凉、玩耍的好去处。 管城区文物局负责人介绍,管城区辖区文物资源有100余处,管城区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方针,将文化资源和具体项目串联整合,激发和拓展城市时代活力。积极做好北大清真寺的整体文物保护规划,与周边城市发展相吻合,以商都博物院片区改造项目为载体,以东西大街两侧改造建设为突破,以文化旅游等产业为重点,按照“一心两轴、三街、四区”发展定位和“基础在文物,做强在文化,扩展在商业,做大在旅游”的工作思路,规划沿紫荆山路和东西大街两条空间发展轴,推进塔湾民俗文化街区、夕阳楼——书院街历史街区等建设,提升特色商业区文化品位,加快商都历史文化区建设,全力打造世界商都文化创意旅游示范区,实现历史文化由“软资源”到“硬产业”的嬗变。目前,各项建设顺利推进,承载着老城区多年的期盼和梦想。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