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S13版:郑州晚报创刊66周年 改版13周年 新密2/2015-08/28/S13/20150828S13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两年不长 感情很深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两年不长 感情很深
《新密播报》两周年,读者纷纷送祝福

关心身边人,关注身边事,把握城市脉搏,报道事件动态,“我们一直在您身边”。正是这样的做事方针,我们的记者每天用微信、微博将新密本地的新闻动态滚动播放,每周更是在《新密播报》这份立足新密的报纸上刊登出详细报道。我们力求真实可信,无限接近事实,将每一个事件原原本本呈现给读者。也正是这样,我们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读者,他们期待我们更加强大,期待我们更加专业,和广大市民一起为新密这一历史文化气息十足的城市争光添彩。

与《郑州晚报》有21年不解之缘

经历了《新密播报》从发行到成长

申建中,新密市交警大队宣传科科长,1989年到交警大队工作,由于平时喜欢写作和摄影,1994年调到宣传科工作,一干就是21年,可以说写作既是申建中科长的工作,又是他的爱好。

初见申建中科长时,他一脸随和的微笑,在讲起自己与《郑州晚报》的缘分时,更是洋洋得意,骄傲地向我们展示他多次获得《郑州晚报》最佳通讯员时拍下的照片:“1995年成为《郑州晚报》的通讯员,我与《郑州晚报》已经有21年的不解之缘。跟《新密播报》的关系更不仅仅是工作,还感觉像是关系很好的朋友。《新密播报》刚刚发行时,当时的站长还邀请我一起讨论报纸的定位与发展,现在《新密播报》在新密市颇有影响力,可以说是见证了它的成长历程。”

在得知《新密播报》要两周年年庆时,申建中科长像是自己过生日一样高兴:“一转眼《新密播报》已经两岁了,规模和影响力已经比刚发行时大了很多,新密有一份咱们本地的报纸,太接地气了!希望《新密播报》越办越好,做咱新密本地最好的报纸、最好的媒体。”

传承密玉文化

抓住任何机会

赵国安,1953年生,新密市人,中国工艺雕刻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河南省杰出工艺美术家,新密市聚宝楼玉器厂总设计师,平日里除了设计和雕刻,就是参加行业活动及技能培训。作为中原玉雕行业的领军人物,赵国安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弘扬玉雕文化、推动密玉产业发展。

赵国安告诉记者,聚宝楼订有《郑州晚报》《郑州日报》等,《新密播报》开始发行的时候自然也被捎带着送了过来。因为是专门属于新密的报纸,所以赵国安每次都会仔细阅读。

对他印象最深刻是《新密播报》的小记者活动——去老县衙感受千年历史,赵国安认为《新密播报》这点做得很好,让小朋友从小就开始了解历史,对于传承新密文化非常重要。然后他很快联想到这是不是也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弘扬密玉文化的平台呢?“玉是文化,借助密玉做强做大玉石产业,不仅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还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赵国安始终倾心密玉产业的发展。想到这里,他联系到报社记者做了专访,希望大众可以了解更多的密玉知识,从相玉、玉雕到价位、识别等全方位地学习。

为了密玉文化,赵国安抓住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去传承,他完美地诠释了工艺美术家对密玉的热爱。

赵国安认为《新密播报》每周一期还是太少了,期望可以一周出两期、三期,内容进一步增加可读性和引导性,希望新密文化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更好地传承下去。他认为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动力,重视文化,城市才会更好地发展。

感动就在身边

希望陪你到老

李学亮,报纸发行员。1979年生,新密市米村镇人,1998年入职郑州报业集团新密发行站,一坚持就是17年。无论严寒酷暑,他总是风雨无阻地将每一份报纸送到订户手中,对于《新密播报》则理所当然地多了一份特殊的情感。

在新密,李学亮负责投递的区域是东到平安路,西到未来路。2013年8月份的某日,李学亮像往常一样领到自己要送的报纸,将它们分类码放,清点数量。然而这一天陡然多出的一份报纸让他眼前一亮,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新密播报》的第一期是16个版,内容很丰富,都是新密人身边的大事小情。当他把《新密播报》投递给市民时,很多人的神情都是相当激动,那种兴奋劲儿感染了他。接下来每次派发的时候,好多市民都会提醒李学亮,“下期的《新密播报》多带一份给街坊邻居们看”。

《新密播报》已在新密扎根两个年头,李学亮期盼着它能由周期报逐渐发展成日报,然后陪着它每天一起穿梭在新密的大街小巷。

与《新密播报》一起

关注身边事,关注城市发展

李辉锋,1989年生,新密市人,个体经营者,《新密播报》忠实读者。平时喜欢看新闻,关注时事热点。李辉锋在第一时间通过《新密播报》了解身边事,开展业务的同时也有了更多与客户之间的话题。

说到《新密播报》,李辉锋更多的是感谢之情。自从高中毕业后,李辉锋一直在外地上大学、工作,其间回家的次数很少。26岁时,李辉锋决定结束漂泊,回家创业。店面开业的那一天,一大早就收到发行员投递过来的《新密播报》,离开新密这些年,他没有想到这个城市还有本土的报纸,所以就强烈请求发行员每期都送一份来。李辉锋表示非常感谢《新密播报》这个平台,让他更加透彻地了解这个城市,弥补了这几年没有亲眼看到新密发展的遗憾。

与此同时,李辉锋关注了《新密播报》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希望每天都能及时了解身边发生的事情,还在读者群里积极交流,参与话题评论,由此交到不少好朋友。李辉锋希望《新密播报》能够增加更多的内容,比如财经、教育、体育等,让新密有更多的活力元素。

遇见你之前生活只是上班下班

遇见你之后生活变得五彩斑斓

郑海银,新密本地人,他每天的生活就是早上出门上班,晚上下班回家,吃饭睡觉,生活平淡。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郑州晚报·新密播报”的一则新闻,从此他开始每天关注这个微信公众号。

郑海银所说的这则新闻,就是今年6月份《新密播报》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咱摘葡萄去吧,给钱多少无所谓,别让烂在地里”这一条,他打开看过这则新闻后,既高兴又难过。“文章中的主人公不是别人,正是我失去联系的老哥们儿,我高兴的是再次得到老哥们儿的消息,但又难过老哥们儿现在的遭遇,后来根据这篇新闻提供的联系方式,找到了老朋友。失联多年的朋友又能联系到,真的要感谢《新密播报》这个平台,让我能和老哥们儿再次一起把酒言欢!”郑海银满脸激动地说,“除此之外,每天还能从《新密播报》上快捷了解新密一天的大事小情,现在我们全家都关注了《新密播报》这个微信号,每天晚上回家一家人就会坐在一起谈论其中的内容。”

郑海银希望《新密播报》永远扎根在新密这座城市,为新密增光添彩,和他一样热爱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82917 2015-08-28 00:00:00 五 两年不长 感情很深KeywordPh《新密播报》两周年,读者纷纷送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