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X02版:新郑播报 政务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8月22日,社会智库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发布《2015县域经济发展报告》,第十五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揭晓,河南共有两个县市入选:新郑、巩义,分别位列57、85位。相比去年,今年新郑市前移两个位次,自2012年开始,连续3届,新郑超越巩义,成为河南百强首县。 中国百强县,是对现行中国县级行政区域以县份、县级市与旗为主。包括部分市辖区的综合评价。早期曾有多家机构组织过评价,但影响最大的分别是中国国家统计局组织的评估,国家仅2004年、2005年组织过两次评估,其后终止;由全国县域经济专业研究机构社会智库——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自2000年开始,每年组织一次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发布,截至2015年共发布过15次评估报告。 全国百强县是坚持“利用公开数据、反映客观事实、建立可比坐标”的原则,并依据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从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和县域科学发展两个方面评价的结果,在全国县域经济强县中“强中选强、优中选优”。 多年前,有首民谣在郑州本地流传:“市辖六个县,县县有靠山,中牟靠大蒜,新郑靠枣片,巩义靠电线,登封靠寺院,新密靠煤炭,荥阳靠机电”,大致概括了当时这个地区主要的产业支撑和经济特色。 “曾经是以原料和制造工业过上好日子的巩义、登封、新密等县市,在现行经济情况下遇到了困难。”在8月20日刚拟作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的谷建全看来,这些传统的以资源产业、重化工产业为主的GDP大县,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履艰难,有的县资源已经耗竭,环境承载能力已达极致,企业家创富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经济发展后继乏力,财政负担不堪重负。“实际上,他们都在转型,都在寻求产业升级之道,但由于种种原因,发展不是那么快,不进则退,所以,他们经济转型的任务还很重。” 根据省社科院今年2月份发布的《2014年河南县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报告》,在河南省108个县(市)经济发展质量总体评价结果中,新郑市以3.516分排在第一位,新密市、巩义市分列第二、三位。 “新郑不仅靠学院(教育)、枣片,还靠以轩辕黄帝为纽带的文化产业,以及富士康带来的电子产业集群,发展后劲十足。”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杜明军介绍说,近年来,新郑市抢抓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和航空港实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融入大郑州、融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承接郑州产业辐射”的“双融入、双承接”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之路,牢牢把握“强投资、夯基础、调结构、求提升”的总基调,全力推进“三大主体”工作,着力构筑“两城、两市镇”的城镇体系和“三主三辅”的现代产业体系,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也始终保持着稳中求进的态势。 今年上半年,新郑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8亿元,其中,税收21亿元,两项指标总量位居全省第一,经济增速等6项指标增速均居郑州县市首位。 记者 杨宜锦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