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2014年3月2日至2014年3月31日,我们七里堂村征迁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2014年9月15日七里堂新型社区奠基动工,现在已经全部封顶,2015年春节前村民就可装修入住了。”新郑市梨河镇二级网格长王广伟告诉记者,而这样的速度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也是少又之少。王广伟表示,这完全得益于该镇在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取得的成效。 作为全省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示范市,同时又是郑州市基层四项基础制度与长效机制嫁接融合示范点。新郑市在工作推进中,始终把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与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深度嫁接融合;以长效机制保障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全面贯彻落实,有力推进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打造临空经济强市提供坚实保障。 记者 杨宜锦 顺应民情民意,实现了民主科学决策 在农村社区建设、土地流转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务决策中,新郑市梨河镇积极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使村级组织的权力运行由封闭转向透明,做到任何事务都让群众知情、参与、满意。 王广伟告诉记者,在该镇七里堂村新型社区建设中,从补偿标准、安置办法到社区规划、户型设计,按照“四议两公开”的工作法,从2014年正月初七上班第一天开始,该村共召开了60余次村民代表会议,开会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有问题就让村民进行表决,完全尊重村民意愿。“村里的每一户情况都不一样,有双女户、有正在上大学的学生、有服刑人员,安置标准如何定,全部由村民表决商议,开会开到天明不少于5次。” 在旧城改造集体资产处置工作中,新郑市新建路街道办事处严格按照“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民主确定集体资产分配的原则和方式,没有出现一起因集体资产引发的不稳定事件。自2013年至今,先后三次开展旧城征迁改造工作,投入征迁安置资金30亿元,共征迁3900户,拆除房屋面积80万㎡,均实现了依法和谐征迁。 为适应社区建设的新形势,新郑市开展了以“多村联体、组织联建、服务联动、动力联供,创建生态宜居和谐文明美好家园”为内容的“四联一创”活动,集中解决制约基层组织建设的突出问题,梳理制定各类规章制度86项,修建、改扩建基层党组织阵地15个,建成党建综合服务中心10个,党组织实现晋位升级31个。落实“三重一大”抓关键。坚持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必须向上级报告、必须向媒体公示、必须向群众通告,强化群众评议,充分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确保程序规范、决策民主。 深度嫁接融合,制度建设落到实处 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推动工作的路径方法清晰,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的目标任务明确,两者的嫁接融合对推动工作落实,服务人民群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与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目标同向,都是为了有效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社会双基双治双安;路径一致,都是按照党委政府领导、条块融合、上下联动、群众参与的路径来推动工作;内容交叉,在工作推进中都要充分发挥三支队伍的作用,运用走访排查、联动会商、联合执法等方式来化解矛盾问题,服务人民群众。因此,新郑市充分利用网络化管理触角广、效率高、易调度、便督查的特点,在不增加人员,不增设机构的前提下,依托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稳步推进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 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运行三年来,提高了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示范点建设几个月来,在制度建设、运行机制、保障措施上促进了长效机制的持续深化规范提升,两者嫁接融合取得了初步成效。 制度建设属于顶层设计,制度落实需要上下联动。新郑市梨河镇党委书记刘奎志告诉记者,新郑市委把梨河镇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示范点建设情况列入周一常委会固定议题,多次研究部署,新郑市长效办和四个牵头部门统筹谋划,共同推动示范点建设早日见效,惠及于民。各市直职能下沉部门积极配合,按时下沉到各级网格,协助处理矛盾问题。“实践证明,只有各方积极参与、条块深度融合、上下有效联动,各项工作才能稳步推进,制度建设才能落到实处。” “在新郑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与长效机制相互促进,把三夏工作、创卫工作、征兵工作等节点性中心工作全部融合到四项基础制度建设与长效机制工作中,把四项基础制度建设作为落实工作的平台,在人员不增加的情况下,使得各项工作落实得更深入、更彻底、更接地气。”新郑市长效办负责人表示。 紧扣民生优先 完善基层便民服务工作制度 在梨河镇镇政府两侧,宽敞的便民服务大厅内,各个窗口有条不紊地为群众办理各项业务。此外,该镇依托网格积极推行“集中办、代理办、上门办”,有效解决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在三级网格实行网格代办服务制度,三级网格长免费为群众代办民政、计生、户籍等事项,变“群众跑腿”为“干部上门”,变“多头办理”为“集中办理”,自2014年8月实行以来,先后为群众代办事项986件,群众满意率100% 完善便民服务平台。按照郑州市重点抓好三级三类便民服务中心体系建设的要求,新郑市在市级建设行政服务中心,整合多个职能部门,构建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在乡镇(街道、办事处)等建立集计生、民政、土地、社会保障等职能为一体的便民服务中心;在社区设立服务站,为辖区居民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推进便民服务圈建设。以城市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等二级网格为重点,梳理出基本服务28项,整合政务服务、公益服务、商业服务资源,推进社区“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建设,使居民不出社区就能满足最基本、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需求和服务。创新便民服务形式。进一步规范完善组团下沉制度、“周二下沉日”制度和网格代办服务制度,做到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积极适应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改进服务,注重实效,适时推出电话服务、巡回服务、入户服务、志愿服务和网上服务,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 坚持“群众办事做减法,政府服务做加法”的工作理念,将杂乱无序的多项制度归纳到四项基础制度中,使群众手持四项基础制度这把金钥匙即可开启解决各类问题之门,努力做到让群众办事“只跑一趟路、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如梨河镇新蛮子营村,过去是一个穷村、乱村,人心涣散,基础薄弱,从淅川移民到新郑以后,通过推行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强化四项基础制度,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在群众中威信不断提升,由过去的穷村、乱村变为如今的示范村、明星村。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