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3版:登封播报 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切入“数字模式”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把固化的遗产激活,重新发现精读历史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切入“数字模式”
人物名片:郭旃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 数字化技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所谓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就是通过数字化演绎,让固态的文化遗产利用数字化技术“活起来”,让大众通过动漫、数字化等形式了解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和今后的发展方式。使用数字化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是对历史的保护,也是我们今后振兴中国,振兴我们河南儿女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人物名片:任伟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将利用数字化技术把文化遗产搬到网络上 作为文物工作者,深深地感觉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艰巨,通过这次论坛的举办,我们将利用数字化技术把郑州文化遗产搬到网络上,让全世界热爱文化遗产的人们对于我们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我们将利用数字化进行观测微小变化,检查肉眼观测不到的变化,这都为我们保护文化遗产
人物名片:贺艳 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 数字化技术让消失的文化遗产“重现” 文化遗产的数字展示和数字管理在未来是更有价值的,尤其对于一些已经消失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用一种数字虚拟技术,让他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里,通过数字重构,能让公众身临其境,带回曾经的那个年代。通过数字化,可以把登封的8处11项世界遗产搬到国外,搬到更多公众面前
人物名片:卢庆旼 韩国传统文化大学教授 相互交流让文化遗产丰富起来 韩国和中国很相近,所以文化遗产方面也很相近,韩国保存比较完整的文化受到中国的影响很深。现在韩国传统文化学校跟清华有一个交流,每两年举办一次会议,中国的文化遗产很丰富,嵩山的文化遗产很重要,大家都在学习,希望文化遗产保存得更完好。
与会专家实地考察中

8月27日~28日,由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河南省中视新科文化产业有限公司、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联合主办,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新登集团·郑州中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2015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在登封市召开。在这次论坛上,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见证了“数字天中”项目的启动,跨越千年时空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在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5年后,迈入数字化时代。

数字天中,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和展示世界文化遗产

以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展示、传播为主题,至此已举办4届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是以清华大学严谨的学术研究作风为基石,联合国内外多个文化遗产领域打造的国际化合作平台,树立了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30周年,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成功5周年,本届论坛上,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郭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执行委员陆琼等古遗址、古建筑研究大家群贤毕至,围绕“Re-discover/重新发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纪念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5周年”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沟通和对话。

在与会专家热烈发言和研讨的基础上,作为“天地之中”历史文化建筑群成功申遗的功勋人物,郭旃先生代表“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管理者和保护工作者,发表“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和展示世界文化遗产”的倡议,“数字天中”项目就是对这一倡议的积极践行。这一项目依托登封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清华大学的综合学科实力及河南省在文化遗产数字化和传播领域的新锐力量,立足于“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保护与数字化展示,探索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新模式,将把“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保护和展示打造成为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有示范意义的项目。郭旃先生透露,数字化技术将全面应用于登封文物资源的测量测绘、监测、保护等诸多领域。

据了解,5年来,登封8处11项历史建筑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国家文物局支持登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近亿元,当地党委、政府投入遗产保护资金也达2亿多元,实施了一大批遗产本体保护、修缮和环境整治项目,全市接待游客人数从2010年的730万人次,提高至2014年的1017.1万人次,增长39.3%,去年旅游总收入达到72亿元。据登封市文物局局长吕伟介绍,“数字天中”项目实际已于此次论坛召开前开始数据采集工作,中岳汉三阙已经采集完毕,整个工程将继续持续半年左右,登封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筹建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让“天地之中”世界遗产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穿风越雨,保护文化遗产

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学术交流板块中,首先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为窗口,展示了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30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的成就及所面临的挑战。

河南博物院院长助理翟红志在“河南省博物院的信息化进程”主题演讲中,通过宣传片展示了河南省博物院采用数字化技术的工作进程,分析了河南博物院数字资产“容量大、无信息化管理、存储随意性强”的发展现状。同时,各国专家学者也彼此交流,从理论、方法和实践各层面对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管理进行了探讨,做了更加深入的论述,分享其优秀理念和先进经验,寻求世界各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携手合作的机遇。

面向未来,文化遗产如何自处

岁月沧桑,时光悠远,世界上很多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化为满目疮痍的遗址,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后人无法确知这些历史遗址的原有功能。不少考古学家表示,考古本身就会对文化遗迹造成一定的破坏,那么怎么为后世留下完整的文化遗产,“面向未来的世界文化遗产”将要如何自处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高大伦院长以“考古宜宾五千年”为题,分享了他在数字化考古遗存展览中的实践与思考;以圆明园为例,讲述了“当历史文化遗产遇到大数据”的美丽故事,诠释了如何以大数据技术,重塑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体系、保护技术、展示传播手段和公众服务;以“老家小镇”项目为切入点,从对中国古村落现状的思考出发,探索古村落与城镇化的共存之道,达到尊重传统、重构理想、持续发展的目标。

实地考察,赞“天地之中”文化韵味绵延深远

8月28日,与会的专家学者对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进行了实地学术考察,先后参观考察了观星台、中岳庙、太室阙、嵩阳书院、嵩岳寺塔等。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嵩山一带是中国古代文明核心地区之一,中岳汉三阙、嵩岳寺塔、观星台等古代建筑,在自汉至清将近两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呈现出罕见而完整的历史延续性,代表着中原文化延绵不绝的脉络,是包含无数古代文化密码的建筑宝库。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说,借助数字化手段,人们能够进一步发现这些古建筑的价值,比如探索嵩岳寺塔这样施工难度极高的古建筑背后隐藏的秘密,大数据提供了超越以往的可能性,也有可能给现代建筑带来极为有趣的想象力。

作为佛教圣地,嵩岳寺塔可谓是集宗教史、文化历史美术史于一身的标志性建筑。站在嵩岳寺塔下,讲解员耐心地给专家学者讲解了寺塔的建筑风格与修建历程,不少学者对十二边形的嵩岳寺塔充满好奇。受中国古代建高塔的思想影响,为了保证塔的耐久性,嵩岳寺塔采用十二边形构造,接近圆形,是一个酮体结构,可以盖高层建筑,嵩岳寺塔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酮体结构建筑。听着讲解员的精彩讲述,随行的专家学者用镜头记录着古老寺塔的保护现状,不少外国专家学者也纷纷竖起大拇指,赞叹寺塔的构思巧妙。

■专家访谈

本版文图 记者 袁建龙 登封播报 刘俊苗 孙亚奇 胡建邦 付文龙

实习生 高鹏敏 通讯员 韩心泽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83756 2015-09-02 00:00:00 三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切入“数字模式”KeywordPh把固化的遗产激活,重新发现精读历史